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梅花镇是福州市长乐区下辖镇,地处长乐东北角,闽江口南岸突出部,东濒台湾海峡,与白犬列岛海域相邻,与马祖列岛互望,北隔闽江口,与琅岐经济区及连江县壶江岛、黄岐半岛对峙,西、南毗邻文岭镇。向为省城咽喉,闽江口海防要津。海岸线长12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名港,历代军事之要塞,古代因山多植梅花而得名。

梅花镇是纯渔业镇,也是福建省十强渔业重镇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元时改称“芳桂乡新开里”,明、清为“二十四都梅花城”,辖有梅城梅新梅东、梅西、梅南、梅北6个渔业专业行政村,全镇现有铁壳拖网、定制网、张帆网等各类大小渔船250多艘,盛产的带鱼、黄瓜鱼、海鳗、蛏子、海蚌等名优质水产品。辖区内电力、通讯、卫生、金融服务设施完善,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2所,中心幼儿园一所。改革开放30年来,梅花镇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荣获“福建省双拥模范镇”、“福建省文明乡镇”、”全国农村先进体育乡镇“等荣誉称号。[1]

2017年,梅花镇行政区域面积1600公顷,常住人口13318人。

2020年6月,梅花镇被列入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历史沿革

1958年属金峰公社,1961年析置梅花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辖梅东、梅西、梅南、梅北、梅新、梅城6个村委会。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29日,梅花镇被列入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自然风光

梅花自然景观秀美:“鳝鱼滩”湿地芳草萋萋、候鸟云集,与大海、森林、沙滩、岛礁第等构成秀美的海滨风光。新近发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爱国碑”与“清官碑”,新辟于2001年的“将军山公园”、“梅壶友谊楼”,以及可供农业观光旅游的园地,山地、森林、沙滩、岛礁等等。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是未来滨海旅游开发的一大瑰宝。

以两学一做推动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梅花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领导带头、学用结合,抓准抓实“学”“做”载体,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出推动梅花发展的强大动能。

常态化 制度化

为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梅花镇在“学、做、改”上深化拓展,继续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从“学”入手,筑牢理想信念。该镇采取干部带头讲党课、专题讲座、研讨、党支部党小组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学党章常规、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从“做”入手,解决突出问题。该镇大力引导党员干部按照“四讲四有”标准,建立健全“做”的载体和平台,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进一步巩固扩大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成果。

从“改”入手,强化责任意识。梅花镇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不走神、揪住问题不放手,把查摆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把落脚点放在“改”字上。

促扶贫 暖民心

梅城社区95岁的王夏金老人,年老体弱,无子无劳动力且经济条件差,梅花镇的扶贫帮扶小组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多次上门入户慰问,为老人送去日常生活用品,并积极为其争取相关扶贫资金、困难补助等。同时,在党员干部们多方协调努力下,帮助王夏金老人家通过了“五保户”审核,每年领取9744元补助,顺利实现脱贫。

梅花镇11户18名贫困群众都已通过低保(五保)兜底、慰问补助、就业帮扶等方式全部实现脱贫。

两学一做”的关键在“做”,梅花镇打造“两学一做带扶贫”模式,各级党员干部争优创先,突出党员主体作用,认真践行了“做”,用做合格党员标准衡量自己,推动扶贫事业开展。

造氛围 树新风

梅花镇结合民风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等,在古城广场和村(社区)主要街道,采用漫画、标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政策法规、道德规范、廉政文化、“两学一做”等内容描绘在宣传栏上,展现了文化党建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健康的村规民约。

同时,梅花镇还借助“两学一做”积极推动移风易俗专项工作的开展。该镇利用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打击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通过微信、微博、张贴标语、横幅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大操大办现象,提倡丧喜事简办,不讲排场,不比阔气,除陋习、树新风,让全镇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决心,引导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

梅花镇没有发生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典型案例。[2]

经济发展

梅花镇是一个纯渔业镇,近海捕捞业发达,拥有大小船只252艘,每年海产品量都达到10万吨以上,占全市水产品产量70%以上,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强镇之一;大宗海产品有梭子蟹、鳀鱼。竹甲、墨鱼、带鱼等,是福州市水产品交易基地。围绕渔业办企业,全镇共有工商注册企业49家,其中冷冻冷藏企业占主导地位,日急冻能力250吨,日冷藏能力达2500吨,是福州市重要冷冻冷藏基地之一。梅花镇网具厂是福州市最大的网具生产厂家,也是省建筑安全网定点生产厂家。50公顷桃源工业区,水、电、路、通讯设施齐全,条件优惠,已有10多家中外企业在工业区落户。海域产有带鱼、大黄鱼、鳗鱼、鲳鱼等海洋鱼类700余种,有对虾、毛虾、梭子蟹等甲壳类100多种。浅海滩涂产有牡蛎、海蚌、缢蛏、花蛤、香螺、紫菜等几十种贝、藻类水产品。有草鱼、青鱼、鲢鱼等25种淡水鱼类。

景观

梅城弄笛

“梅城弄笛”系吴航十二景之一,早已被海内外乡亲所熟知。

梅城,枕山面海,不仅盛产鲜美的海味,而且风景宜人,古往今来千百年,勤劳、智慧的时代村民以海为田,耕海牧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描绘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梅城弄笛”图说更是其中之一:古因临海筑城,每当夜月晶莹,海风吹响渔村的孟椿,竹竿之隙呼呼作响,如龙吟,如笛声。《长乐县志》“梅城弄笛图说“载:县东北五十里曰梅江,中有城,与定海对峙,邑镇也。岛屿错落,碟周遭,万顷鸿冥,渺不知其所际,遥望琉球,青烟几点。每值夜月晶莹,天水一色,数声风笛,如听龙吟。其清溪过客,邀恒将军据胡床三弄耶,抑李暮秋深竞响裂石,身在瓜步舟中也?真实地阐释了梅城弄笛的源由。

梅花城

围山而筑,山顶有石盈亩,巍然高出数丈,上镌“龙东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冈,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占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辟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城门外围筑“雍瓦城”占地亩许,侧向设门;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内梯岩架军寮,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

明万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处剽害,梅城拒守独全。清初海氛又炽,丙申(1656年)遭屠。朝议行清野之计,康熙辛酉(1681年)将居民迁内地;己未(1679年)诏复故土。城以年久沙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卫良佐领帑重修,筑内城墙一面(俗称新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殷凤梧、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戴永朴、乾隆二十七知县贺世骏分别领帑重修,递复之后,东门外又是人烟辐辏。

嘉庆丙辰(1796年),海盗林发枝沿江剽劫,居民以竹筐来别装实沙,沿岸叠布,兵民联防,始得无患。宋元时有巡简司公署在上街。筑城时移置巡简司于仙岐蕉山,立梅花千户所,有屯军一千五百四十名,有卫指挥一员、副千户一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世袭铁印官十三员驻防梅花。清初调迁兵燹频仍,址屋厌墟,惟上街所衙门巷址尚存。

道光间,梅花所改凡署,春秋两凡千总把总轮防。城北抵闽江,东临东海,西有“百流湖”水汇闽江。

百流湖淤积填地建梅花中学,水流淤窄剩下“百流漏”和“大沟漏”二条小水沟。梅城历今六百多年,屡修屡坏;最后一次修整(1762年)距今二百多年。女墙、战楼和大部墙体已倾塌无存。但东门一带保存尚好;东西北三面残墙尚能坎坎坷坷断续相连,埋没于占城搭盖、乱草野藤和垃圾渣土之中;仔细观察当年威镇海疆雄风尚存;南面两城墙虽已毁平而基址可寻可辩。梅花古城地势甚高,要攀上石阶,转过高低略有不平的石板路,才能步入梅花古城唯一一条大路,说是大路,其实宽也不过两米。街面上,老样新式的房屋交替出现。老厝,飞檐黑瓦白墙,犹现当年古城风采,只不过疏于保护,多已破败,人去楼空,残垣横陈,只有门口水井常驻,有圆有四方口。现今只留下一段墙垣,连着城门。城门全由石块垒筑,呈拱形,依旧坚实,城门下一位老妪摆着摊,城门旁则贴有“电影院做戏,欢迎群众观看”字样。城墙头长满了簇簇的绿色爬藤类植物,并往下伸展。城墙一直延伸到中心校旁,学校围墙加筑其上。块块石条,因为年深日久,岁月的冲刷,石面光滑无比,只有失去生命的青苔痕滞留其上。

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拥压,改为寨。曾四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并标“梅城弄笛”为长乐十二景之一。有贺世骏诗为证: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兴来掩仰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消。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抬头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显老态,似乎不胜风力,摇摇欲坠,却矗立几百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刀光剑影。忆古:草鞋退寇 “姑婆”护佑 大路转弯处,可见一古庙。庙上方正中大字书:调羹胜境林位宫。这是为了纪念几百年前草鞋退倭寇的林位而建造的庙。林位(1528-1564年)是明嘉靖年间奉命镇守梅花城的邑侯。时逢倭寇压境,梅花城告急。兵临城下之际,林位棋走险着,乔装改扮成小贩,经小路潜至城外,叫卖三四十厘米长的草鞋。此举被倭寇头目引以为奇,询问如此大的草鞋有何用处。林位假称,梅花城内军民身高体壮,这种草鞋就是特为其所制,并趁此机会故作泄露,实则夸大了城内军事部署情况。倭寇头目不明就里,听信其言,果然脸有惧色,急令退兵。[3]

相关视频

梅花镇美丽乡村纪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