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姓

来自 百家姓 的图片

中文名:植:姓氏

源起:古时越国

分布:古越国(在今

浙江中南部一带)

植( Zh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0.05%。植姓源起于古时越国,古越国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植姓在四川、广西、安徽、台湾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广东之新兴、阳春、三水、顺德、怀集、花都、封开,四川之汉源,广西之柳江、陆川,安徽之淮南,台湾等地。植姓也是日本姓氏。 [1]

目录

植姓历史发展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王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夏王朝时期,君主姒少康将自己的庶子姒无余封于越地,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从此有越国。勾践,名叫姒菼执,他就是春秋末期越国国君,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 496~前 465 年在位。勾践即位后,在“夫椒之役”中遭吴国反击,兵锋大挫,退保会稽山,后用范蠡计向吴王夫差乞和。勾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锐意灭吴雪耻。后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勾践发兵袭吴,继以频繁的攻扰,至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 473 年),勾践一举灭了吴国。旋乘胜渡淮,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成为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当时周元王曾派遣使臣前来赐胙(祭福之肉),命为伯爵。植氏,就是越王勾践之后裔,被敕封在南越植邑(今广东番禺南部),其后裔族人以地名为姓氏,称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虽然在史籍上没有记载植氏始封于谁,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而后世植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践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植,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有两种:一是专门负责建造城池的官员,称植史,隶属于天官府司,职在大役之上。另一是在春秋时期的主力军队的监军者,称植人、或植令。这在典籍《周礼·大司马》中有记载:“大役与虑事,属其植。植,筑城桢也。又,将领主帅监作者,谓之植。”例如在史籍《左传·宣公二年》中就记载,春秋时期的周顷王姬壬臣十二年(公元前 607 年),宋国大夫华元,即官为植,领军巡察国境边疆,有功。 在植史、植人、植令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天竺,出自古印度人之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印度人大多为信奉佛教者,有僧人在大唐盛世期间入中原者,自号“直性婆罗门拘尸力士”,后以佛偈“欲植善种求胜福田,菩提树者证佛果处也”为本,随汉俗改以“植善”为氏,称植善氏,最后融入汉族,省文简改为单姓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柔然族,出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的植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植黎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民族中的一个部落称谓,在南北朝时期归入北魏王朝。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 493~496 年)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植黎氏族人为了有别于鲜卑族的素黎氏,大多改汉字单姓为植氏,但亦有改黎氏者,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百越族姓氏,壮族有植姓。 越王勾践。据中国唐代史籍《元和姓纂》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 10 卷,今有 10 卷本、18 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成书。《元和姓纂》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植氏是越王之后裔,但越始封于谁在史籍上无记载,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后世植氏多尊勾践为其始祖。 植崇善:广东省番禺县白沙渡人,明朝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进士,任江南毗陵郡太守。他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师从方孝儒,后因皇室斗争怕祸及其身,便弃官于 1403 年来到四川邛州南门外买田置业,安家落户,相传数代不离此土,其后裔至今约千余人。

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九十六位,人口约二十九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0018% 左右。 植氏源起于古时越国王族后代,古越国原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战国初期得封于植邑,因此得姓。在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晋室南迁至江东时,一些北方豪族也随之迁于今浙江中南部,并强行抢占土地,掳当地土人为奴,致使植氏避难四奔,南迁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

植姓人口分布

如今,在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新兴市、顺德市、花县、肇庆市怀集县、茂名市、高州市、曲江市、惠州市、佛山市、罗定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邛崃县、汉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柳州市柳江县、陆川县、桂平县、玉林市容县、北流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天长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太湖西山岛、淮安市洪泽区和金湖县,贵州省的从江县,台湾省等地,均有植氏族人分布。

植姓传统文化

郡望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 214 年),秦朝置南海郡,其时辖境包括今广州、韶州、潮州、惠州、肇庆、南雄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旧平乐府东境、梧州府东南境皆其地,郡治在番禺,即今广东省治。汉朝时期亦置南海郡于此,辖境包括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一带地区。。三国孙吴以后兼为广州治。隋朝时期废郡,后又复置。唐朝时期亦曾废黜,不久又复置,又废。宋朝时期,称广州为南海郡。元朝以后废除。

南越郡:亦作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朝末期,南海龙川令(今广东龙川)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初期,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要统一南越地区,于汉元鼎四年(丁卯,公元前 114 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汉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 112 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冬俘获吕嘉,平定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吕嘉反汉时余善曾与通谋。至汉元鼎六年(乙丑,公元前 111 年)秋,余善又起兵杀汉军三名校尉,于是汉武帝再命大军往讨,至汉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 110 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其境被置为南越郡。

堂号 南海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鹤山堂:源出植敏槐,字穉青;四川邛州人(今四川邛崃)。著名清朝学者、教育家。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 年)举人。战乱之后,郡内书籍尽毁,他以家藏《礼记存要》一书教授诸生长达二十余年。植敏槐筑室在白鹤山南,学者因此称其为“鹤山先生”。植氏后裔族人因称“鹤山堂”。

广东春湾植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阳春县春湾镇前进村古旧塘寨。 广东植氏源流,著者待考,1994 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广东植氏源流,(现代)植伟森编,1995 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广东南海植氏族谱,(现代)植志云编纂,2003 年胶印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广东怀集植氏总谱,(现代)著者待考,2004 年胶印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广东怀集永固植氏子辈:毓秀钟奇瑞,成才美可嘉,如斯春泽广,奕世显荣华。....后面的待续。回去查族谱再补上。 广东云浮植氏字辈:“开肇五世毓秀荣昌枝发庭茂永佐朝纲”。 广西梧州、玉林植氏字辈:“元国云瞻廷光起维应中英统观祯嵩惟天可廷浩永纪林世绍怀儒树乃业耀文”。 四川邛崃植氏字辈:“美阳可以敏公雨如芳在枝叶多青茂良才维帝珍先代昌荣运仁智传家长修德存礼仪富贵信久全”。

植姓历史名人

植廷晓(?~公年元 971),东莞人(今广东东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将领。

植轩(生卒年待考),明朝官吏,曾任文昌知县。

植以进(生卒年待考),广东开建人。著名明朝孝子。文盲。家贫,居于山中。父早没,事母极孝。

植敏槐(生卒年待考),字穉青;四川邛州人(今四川邛崃)。清朝学者、教育家。清顺治八年举人。战乱之后,郡内书籍尽毁,以家藏《礼记存要》一书,教授诸生,达二十余年。筑室白鹤山南,学者称鹤山先生。

植尧兰(生卒年待考),广西怀集人(今广东怀集)。清光绪十六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名。

植久安(公元 1902~?年待考),四川邛崃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中央军校校尉班第三期毕业。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团排、连长,第十八军炮兵团副营长,江防军总指挥部炮兵指挥所副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镇江炮台要塞副指挥,长江中下游江防总指挥部岸防炮团少将团长。 1944 年,植久安因对倭战事失利而被撤职,后调任成都中央军校炮兵科上校兵器教官,炮兵科上校附员。1948 年,植久安辞职,返乡定居。

植峻岭(生卒年待考),四川邛崃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步校毕业。

植登超(生卒年待考),四川邛崃人。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步校毕业。

植启芬(1925~1948年),又名茜军,今怀集县永固镇宿安乡宿峡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0年进怀集中学(现怀集一中,怀集中学前身)读书,受中共党员甘文绍等教师的启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逐渐成为与中共党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学生运动骨干之一,先后组织学生反对国民党军一五六师驻怀集留守处官兵无理殴打和扣押怀集中学生的大罢课的斗争活动。

植晓颜,男,(1927~1946.7),系洪泽仁和金汤大队(现淮安市洪泽区超群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灵壁县朝阳集因战牺牲。

植姓大塘“植氏村”

三水大塘永平居委会土塘下村在唐朝时开始建村,距今上千年,村民均为植姓。广东、广西两地多数植姓村庄或宗族都源自此处,据粗略统计,从土塘下村直接或间接分支出去的村达 300 个,每年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各地前来土塘下村祭祖的车马云集。

始祖建村至今逾千年 近日,记者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来到村里,植氏宗祠位于村中央,宗祠规模不大,只有主殿和一配殿,可容纳百人同时聚会。主殿两侧的墙壁上挂着广东、广西两地赠送的锦旗、明镜,上面写着各地植氏认祖归宗的题词。一位村干部向记者介绍,“广东、广西两地多数植姓的村子都源于此村。”今年 71 岁的老人植殿彬正在打理刚收获的花生,停下手中活计,老人兴致勃勃的向记者介绍:土塘下村原叫草塘下村,建于唐代。当年,植氏的始祖元真公从中原南迁到现在的土塘下村定居,繁衍子孙,到现在已有上千年历史。“也有一种说法是几百年前,因受邻居犯案牵连,植氏祖先从清远迁徙而来。”历史上,因为避战乱、任官职、经商、从军、教书,植氏村民不断向外拓展。据粗略统计,从土塘下村直接或间接分支出去的村达 300 个,仅广东省怀集、封开等地就有好几万人。三水区乐平的蚺蛇村与芦苞的黄岗村也是从该村分支出来的植氏亲系,目前三水区植姓的常住人口有 1300 多人。植氏历史上功名最显赫,最受子孙敬仰的非五世祖植庭晓莫属。他是植氏的五世祖,授南汉都统招讨大将军,与宋兵力战尽忠,殉职后只是剩下一副盔甲,当朝皇帝追加封赏其家乡附近方圆一箭之地墓地,称为“将军甲”。记者看到墓地上并列三座墓,居中的是植庭晓,而始祖元真公在侧方,可见将军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宗亲聚首日场面壮观 每年的“寒食节”是土塘下村的大日子,因为其他地方的植氏子孙都会赶来与“植氏村”村民团聚,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老人。植殿彬回忆说,“为参加盛会,路途遥远的会派来十多个代表,附近的有几十上百人来参加。”那个时候,车辆云集,人声鼎沸,车子从祠堂前一直停到外面的公路上,场面十分壮观。

参考来源

  1. 植姓 ,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