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刺天茄 (茄科 茄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刺天茄 (茄科 茄属植物))

刺天茄,是茄属多枝灌木,通常高0.5-1.5-(6)米,小枝,叶下面,叶柄,花序均密被8-11分枝,长短不相等的具柄的星状绒毛。小枝褐色,密被尘土色渐老逐渐脱落的星状绒毛及基部宽扁的淡黄色钩刺,钩刺长4-7毫米,基部宽1.5-7毫米,基部被星状绒毛,先端弯曲,褐色。

刺天茄 (茄科 茄属植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刺天茄
  • 拉丁学名:Solanum indicum L.
  • 别 名:哈麻香,麻五答盖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Tubiflorae
  • 科  :茄科
  • 族  :茄族
  • 属  :茄属
  • 亚 族:茄亚族 Solaninae
  • 分布区域: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湖南

形态特征

多枝灌木,通常高0.5-1.5-(6)米,小枝,叶下面,叶柄,花序均密被8-11分枝,长短不相等的具柄的星状绒毛。小枝褐色,密被尘土色渐老逐渐脱落的星状绒毛及基部宽扁的淡黄色钩刺,钩刺长4-7毫米,基部宽1.5-7毫米,基部被星状绒毛,先端弯曲,褐色。叶卵形,长5-7-(11)厘米,宽2.5-5.2-(8.5)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截形或不相等,边缘5-7深裂或成波状浅圆裂,裂片边缘有时又作波状浅裂,上面绿色,被具短柄的5-9-(11)分枝的星状短绒毛,下面灰绿,密被星状长绒毛;中脉及侧脉常在两面具有长2-6毫米的钻形皮刺,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2-4厘米,密被星状毛及具1-2枚钻形皮刺,有时不具。

蝎尾状花序腋外生,长约3.5-6厘米,总花梗长2-8毫米,花梗长1.5厘米或稍长,密被星状绒毛及钻形细直刺;花蓝紫色,或少为白色,直径约2厘米;萼杯状,直径约1厘米,长约4-6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端尖,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细直刺,内面仅先端被星状毛;花冠辐状,筒部长约1.5毫米,隐于萼内,冠檐长约1.3厘米,先端深5裂,裂片卵形,长约8毫米,外面密被分枝多具柄或无柄的星状绒毛,内面上部及中脉疏被分枝少无柄的星状绒毛,很少有与外面相同的星状毛;花丝长约1毫米,基部稍宽大,花药黄色,长约为花丝长度的7倍,顶孔向上;子房长圆形,具棱,顶端被星状绒毛,花柱丝状,长约名毫米,除柱头以下1毫米外余均被星状绒毛,柱头截形。

果序长约4-7厘米,果柄长1-1.2厘米,被星状毛及直刺。浆果球形,光亮,成熟时橙红色,直径约1厘米,宿存萼反卷。种子淡黄色,近盘状,直径约2毫米。全年开花结果。

主要品类

* 苦 刺:Solanum deflexicarpum C. Y. Wu & S. C. Huang

* 刺 天 茄(原变种):Solanum indicum L. var. indicum

* 弯柄刺天茄(变种):Solanum indicum L. var. recurvatum C. Y. Wu & S. C. Huang

* 雪 山 茄:Solanum nivalomontanum C. Y. Wu & S. C. Huang

主要价值

果能治咳嗽及伤风,内服可用于难产及牙痛,亦用于治发烧,寄生虫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肤病,叶汁和新鲜姜汁可以止吐,叶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癣疥。果皮中含龙葵碱。

中药材基原为茄科植物刺天茄的根和果实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夏季采果实,多鲜用。 

【化学成分】

根、果实均含薯蓣皂苷元(dosgenin),羊毛甾醇(lanosterol),澳洲茄碱(solasonine),澳洲茄边喊(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1],茄碱(solanine)。果实含黄果茄甾醇(carpesterol),刺天茄苷(indioside)A。

种子含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脂肪酸。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刺天茄全株乙醇提取物氯仿溶解成分和氨仿不溶成分对结肠癌Colo-205细胞、鼻咽癌KB细胞子宫颈癌HeLa细胞肝细胞瘤HA2T细胞喉表皮瘤Hep-2细胞神经胶质瘤GBM8401/TSGH细胞黑素瘤H1477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细胞毒性更强。

【性味归经】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肾三经。

【功效主治】消炎解毒镇静止痛。治风湿病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捣涂或研末调敷。 [1]

【附方】

1、治“拢沙龙接火,唉”刺天茄果实10g煎汤,加1~2滴鸡胆汁内服。

2、治“唉哦勒”刺天茄果实10g,煮鸡蛋内服。

3、治“拢泵”刺天茄果实适量,舂烂加酒外擦全身。

4、治“拢牛,优哦勒”刺天茄根20g,加白胡椒7粒,煎汤内服。

5、治“拢案答勒”刺天茄根20g,加红糖煎汤内服。

6、治“纳勒冒沙么,纳勒蒿来”,“割鲁了勒多冒少”刺无茄根15g,香附15g,假烟叶10g,姜黄15g。煎汤内服。

附注:本品有毒,过量服用,可致口干、口渴、吞咽困难、体温升高、皮肤干燥发红、瞳孔扩大、视力模糊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刺天茄(原变种)

是果能治咳嗽及伤风,内服可用于难产及牙痛’,亦用于治发烧,寄生虫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肤病,叶汁和新鲜姜汁可以止吐,叶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癣疥,果皮中含龙葵碱的多枝灌木。

形态特征

多枝灌木,通常高0.5-1.5-(6)米,小枝,叶下面,叶柄,花序均密被8-11分枝,长短不相等的具柄的星状绒毛。小枝褐色,密被尘土色渐老逐渐脱落的星状绒毛及基部宽扁的淡黄色钩刺,钩刺长4-7毫米,基部宽1.5-7毫米,基部被星状绒毛,先端弯曲,褐色。叶卵形,长5-7-(11)厘米,宽2.5-5.2-(8.5)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截形或不相等,边缘5-7深裂或成波状浅圆裂,裂片边缘有时又作波状浅裂,上面绿色,被具短柄的5-9-(11)分枝的星状短绒毛,下面灰绿,密被星状长绒毛;中脉及侧脉常在两面具有长2-6毫米的钻形皮刺,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2-4厘米,密被星状毛及具1-2枚钻形皮刺,有时不具。

蝎尾状花序腋外生,长约3.5-6厘米,总花梗长2-8毫米,花梗长1.5厘米或稍长,密被星状绒毛及钻形细直刺;花蓝紫色,或少为白色,直径约2厘米;萼杯状,直径约1厘米,长约4-6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端尖,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细直刺,内面仅先端被星状毛;花冠辐状,筒部长约1.5毫米,隐于萼内,冠檐长约1.3厘米,先端深5裂,裂片卵形,长约8毫米,外面密被分枝多具柄或无柄的星状绒毛,内面上部及中脉疏被分枝少无柄的星状绒毛,很少有与外面相同的星状毛;花丝长约1毫米,基部稍宽大,花药黄色,长约为花丝长度的7倍,顶孔向上;子房长圆形,具棱,顶端被星状绒毛,花柱丝状,长约名毫米,除柱头以下1毫米外余均被星状绒毛,柱头截形。果序长约4-7厘米,果柄长1-1.2厘米,被星状毛及直刺。浆果球形,光亮,成熟时橙红色,直径约1厘米,宿存萼反卷。种子淡黄色,近盘状,直径约2毫米。全年开花结果。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180-1700米的林下、路边、荒地,在干燥灌丛中有时成片生长。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广布于热带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南至马来半岛,东至菲律宾。 [2]

主要价值

果能治咳嗽及伤风,内服可用于难产及牙痛’,亦用于治发烧,寄生虫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肤病,叶汁和新鲜姜汁可以止吐,叶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癣疥。果皮中含龙葵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