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山苦瓜(葫芦科、山苦瓜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山苦瓜(葫芦科、山苦瓜属植物))

山苦瓜为葫芦科山苦瓜属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一般南方称为凉瓜、锦荔枝,北方称为红姑娘、癫瓜等。其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氨基酸及矿物质,同时山苦瓜具有抗突变、降血糖、抗肿瘤、降低胆固醇含量等功效。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都有发现。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山苦瓜
  • 别 名:土瓜、王瓜、苦瓜莲、鸭卵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葫芦目
  • 科 :葫芦科
  • 属 :山苦瓜属
  • 种 :山苦瓜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根肥大,长椭圆形或凌形,有纵纹,黄白色,数条簇生于根茎基部。茎长2—5米,有细浅叶互生,掌状,边缘有3—5浅裂和不规则浅齿。夏日,叶腋开单性白色小花,结椭圆形黄红色瓠果。

分枝繁茂,蔓具有卷须和毛茸,可攀缘,全株具有特异的味道,比一般苦瓜矮小。瓜果长卵形,末端呈尖嘴状,表面有疣状突起及软刺,未成熟果皮为浓绿色,成熟果皮为橙黄色。

栽培技术

山苦瓜不但具有观赏绿美化功效外,更因其口感别具风味,煮食更具清肝降火功效。苦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利尿。山苦瓜由于瓜小(单瓜重只有 30 g 左右)、外形美观而受到顾客的喜爱。据测定,山苦瓜的干物质含量达 92.2%,比普通苦瓜高出1%~2%;含可溶性固形物达到 5%,比普通苦瓜高出 20%左右;每 100 g 鲜品含维生素 C 152 mg,含蛋白质 1.3 g,分别比普通苦瓜高出 30%和 32%。山苦瓜可用来炖汤、凉拌,还可用来加工成苦瓜茶。由于山苦瓜本身的特征特性,决定了其栽培技术上与普通苦瓜有所不同。

适期育苗

漳州地区于春季 2 月中旬至 3 月初于小拱棚育苗。将苦瓜种子在 50~55 ℃的温水中浸种 15~20 min,自然冷却后继续浸种 8~10 h,在 28~32 ℃条件下保湿催芽。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用营养袋(钵)育苗,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营养土可加 1.0%~1.5%钙镁磷肥作基肥,种子播后浇湿并盖上 1 cm 左右厚的营养土,当苗长至 3~4 片真叶时定植。

选地定植

选择周边无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灌溉水符合农用灌溉质量标准(所含污染物小于 2.5 mg/kg,铅、铜、硫化物小于 1.0 mg/L,汞及汞化物小于 0.001 mg/L,砷 及 砷 化 物小于 0.05 mg/L),土壤无农药残留,最好前作是种植水生作物的田地作为山苦瓜种植地。定植前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的猪粪 22.5 t/hm2、过磷酸钙 750 kg/hm2、复合肥 375 kg/hm2、含量为 100%的硼砂 15 kg/hm2 作基肥,与土拌匀,将地整成高 25 cm、宽 4.5 cm 的畦面。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定植。为了达到最高效益,山苦瓜应采用平架式栽培,株行距比普通苦瓜宽,为 400 cm×450 cm,定植后应浇足定根水。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 15 d 应及时浇提苗肥,一般用 0.3%尿素或复合肥浇灌,以促进根系伸长,同时插好竹竿引蔓,竹竿长度以 2 m 长为宜,入土 20 cm。该品种长势强,易分枝,以侧蔓结瓜为主,采收期长,因此植株 1 m 高时应先将主架搭好,架高 180 cm 左右,要求牢固结实,上覆网格大小为 25 cm×25 cm 的尼龙网。当植株抽蔓后引蔓上架,由于山苦瓜分枝性较强,上架前主蔓 180 cm 以下的侧枝摘除,以免浪费养分,同时促进主蔓伸长。主蔓上架后,要进行适当的理蔓,保证各个方向有长度大小、粗 细 一致 的 侧 蔓,以利通风和采光。坐果后,应及时去除病果、虫害果、畸形果,将劣瓜果集中清埋或倒于废弃水池中。山苦瓜需肥需水量大,若缺水、缺肥,植株生长不良,易引起果实畸形和植株早衰。在 第 1朵雌花开放后结合中耕除草施 1 次肥,施进口 45%三元复合肥 225 kg/hm2,以后根据采收及生长情况及时追肥以使植株不出现褪绿为准,一般 15~20 d 追施 1 次三元复合肥,30 d左右施用速效硼肥 375 g/hm2。

病虫害防治

由于山苦瓜抗性强,同时采用棚架式栽培,通风好,几乎没有病害;虫害主要有瓜蚜、瓜绢螟、瓜实蝇。瓜蚜防治上,在虫害刚发生时,可用采物理方法杀除,如利用蚜虫趋黄习性,使用黏虫板,或在黄色的塑料薄板上涂上 1 层黏性明胶,也可涂 1 层机油或糖浆加杀虫剂敌百虫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可选择 3%啶虫脒(莫比朗)乳油、10%一遍净(吡虫啉)、20%好年冬乳油 2 000 倍液、20%康福多乳油 8 000~10 000 倍液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瓜绢螟为害时期多为 7—9 月,防治上可选用灭杀毙 8 000 倍液、乐斯本乳油 1 000 倍液、20%氰戊菊酯 3 000 倍液、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 粉剂)、5%锐劲特乳油 2 500 倍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维盐)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瓜实蝇以 6—11 月为害严重,有效的方法是诱杀成虫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成虫诱杀一般利用糖醋药剂(配方为:糖 3%、陈醋 2%、敌百虫 1%加适量的烂香蕉和水调成的水溶液)或台湾产的稳粘。药剂防治可在成虫盛发期,选 中 午 或 傍 晚 喷 洒 2.5%溴 氰 菊 酯3 000 倍液,或绿色 2.5%功夫 2 000~3 000 倍液,或甲微盐等,隔 3~5 d 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

适时收获

花后 10~14 d,单果重 30 g 左右,应适时采收。

主要病害

1、枯萎病

据观察发现,山苦瓜在种植过程中易受到枯萎病为害。山苦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侵染而引起的土传病害,是山苦瓜生产中遇到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株出现发黄和萎蔫,其发病率一般为 15% ~ 25% ,病重时高达60% ~ 80%[1],严重影响山苦瓜的产量和品质。

2、白粉病

白粉病在山苦瓜植株上普遍发生,前期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出现粉状霉斑,后期叶片布满白粉,之后变为灰白色,致叶片变黄褐色干枯。病害最早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侵染至上半部分。其病原菌主要是二孢白粉菌及瓜类单囊壳菌。该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多种葫芦科作物,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田间发病率可高达100% ,造成植株叶片褪绿、变黄,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果实发育,导致减产。

3、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苗期或生长期均可发生,其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浅黄色斑块,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在福建省可周年发生,大棚管理不到位致排水不良、土壤水分含量高的情况下,发病较重。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4、猝倒病

猝倒病的病原菌为腐霉和疫霉菌,主要在育苗期发病。幼苗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胚轴中部初期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幼苗出现猝倒。苗床湿度大时,在病斑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该病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和连阴雨时间长的地方,如果在育苗期间栽培管理不当,温湿度控制不好,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可导致幼苗全部死亡。

病害防治措施

在生产上,对病害的防治主要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1、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与加强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相比,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御病害的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对于提高山苦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课题组已开展山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期望通过多代单株自交提纯后,进行人工杂交育种筛选出抗病新品种。

2、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

山苦瓜种子需先经育苗后再定植于田间。因此,对幼苗温湿度的控制得当,可有效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定植于田间后,在结瓜前应加强水分管理,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生长后期及时清除田间老、病叶,以利通风透光; 同时,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3、药剂防治

在使用农药防治山苦瓜病害时,要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山苦瓜边开花边采收,需要做到早预防,一旦发生病害,要早防治,遵循先采收后施药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选择对口农药,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防止药害发生,并选择低毒、高效药剂,适宜无公害防治的低毒、高效药剂可选择百菌清、代森锰锌、甲霜灵、粉锈宁、扑海因、甲硫菌灵等。

研究进展

山苦瓜杂交育种研究

各地收集到的地方品种进行多代单株自交提纯后,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再从不同的组合中定向筛选出较为优良的新品种,是传统育种的重要途径。2013 年,吴水金等选育的‘如玉 45 号’是以BAL-22-31 为母本,以山苦瓜 -45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山苦瓜新 1 代杂种。这个品种综合了父母本的特点,生长势较强,第 1 雌花节位在第 17 节左右,主侧蔓均可结瓜,瓜皮深绿色、尖瘤,商品瓜长 6cm左右,横径 3cm 左右,单瓜质量 40g 左右,老熟瓜可达200g 左右;果实两头较尖,橄榄形,有纵棱尖瘤,肉质脆嫩,苦味较重,回味甘甜。

山苦瓜栽培技术研究

2013 年,赖正锋等从适期育苗、选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较为详细地总结山苦瓜栽培技术。2012 年,吴水金等研究山苦瓜冬季大棚栽培技术,对延长山苦瓜的上市时间和产品增值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报道,根据山苦瓜的果实特点,一般采用平架结构的栽培方式。山苦瓜抗病性较好,长势较强,每 667m2 种植苗数相对较少,一般在 40 ~ 60 株左右,而生产周期比其他的苦瓜品种长很多,一般在 270d 左右。

山苦瓜有效成分研究

关于山苦瓜有效成分的研究,云南和台湾在这方面开展得较早。1993 年,李祖强等从山苦瓜干燥块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3 个纯晶体 A,B,C;从正丁醇提取物总皂甙的水解产物中得到 6 个纯晶体D,F,F,G,H,I。经过鉴定,A 为硬脂酸;B 为牛菠出醇咬;D 为齐墩果酸;E 为丝石竹皂贰元;F为常春薛皂贰元。同时,从总皂贰水解产物中鉴定出4 种糖:D -萄萄糖;D -木糖;L -夫糖 ( 岩藻糖 );L -鼠李糖。1997 年,罗蕾 等又从山苦瓜中分得…2 个乌苏烷类新三萜。1998 年,李祖强等对山苦瓜干燥块根中分离得到 20 个化合物及有机酸进行药理试验,5 种成分具有抗癌活性。1997 年,周友民等利用山苦瓜的茎、叶、花、果实榨汁残渣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与果实榨汁的水萃物,研究对发炎反应及其相关指标、蛋白质的表现影响。经 MTT 试验发现,各山苦瓜萃取物在适当的试验温度下,不会显著影响细胞存活率。另外,短暂转染试验发现,山苦瓜果实榨汁残渣乙酸乙酯萃取物于 100μg/ml 时,具有显著活化 PPAR-γ 的能力。在发炎介质 NO2、PGE2方面,则以山苦瓜果实榨汁残渣乙酸乙酯萃取物于100μg/ml 时的抑制效果显著。 [1]

山苦瓜保健作用研究

2011 年,吕岳霖等以花莲区农业改良场提供的 16 种不同品种山苦瓜,分以冷水 ( 水抽物 ) 与甲醇 ( 甲醇抽取物 ) 抽取,以浓度 10mg/ml 进行抗细菌试验,测试菌种包括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33591)、绿脓杆菌 (ATCC27853)、大肠杆菌 (ATCC10536) 与沙门氏杆菌 (ATCC19126);以浓度 1mg/ml 对 HT1080 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评估。结果显示,所有的山苦瓜抽取物对于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33591) 与绿脓杆菌 (ATCC27853)的生长都没有抑制效果;部分品种的水抽物与甲醇抽取物可抑制大肠杆菌 (ATCC10536) 与沙门氏杆菌(ATCC19126) 的生长;即使将水抽物以 100℃加热5min,亦有抑制上述 2 种细菌生长的作用。2012 年,吕岳霖等分别以冷水 ( 水抽物,H) 与甲醇 ( 甲醇抽取物,M) 抽取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发现品种之间清除 DPPH 自由基与氢氧自由基的活性都不相同,最有效品种之 50% 有效浓度清除 DPPH 自由基为 181µg/ml(H) 及246µg/ml(M);最有效品种之50% 有效浓度清除氢氧自由基为 148µg/ml(H)及…37…µg/ml(M)。在抑制铜离子诱导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活性方面,特别是甲醇抽取物 (M) 在4000µg/ml浓度下,表现出保护效果 ( 以TBARS 表示 ),几乎与0.8mMTrolox 效果相当。以上结果显示,山苦瓜抽取物未来也许可以开发为天然抗氧化保健食品。

山苦瓜镶肉

山苦瓜镶肉是一道美食,制作材料有山苦瓜、绞肉、蒜末、葱末、辣椒丝等。

材料

山苦瓜500公克,绞肉200公克,蒜末20公克,葱末20公克,辣椒丝10公克,太白粉少许,蚝油2大匙,高汤100cc,鸡粉1/4小匙,太白粉水少许,香油少许,酱油1大匙,米酒1大匙,砂糖1/2小匙,盐1/4小匙,太白粉少许 [2]

做法

  • 1.山苦瓜洗净后去蒂,对半切开后,再用汤匙挖出籽及薄膜备用。
  • 2.取一容器,放入绞肉、蒜末、葱末及所有腌料用手捉拌均匀,腌15分钟备用。
  • 3.取作法1的山苦瓜先于内外抹上一层薄薄的太白粉,再填入作法2的绞肉后再抹上少许太白粉备用。
  • 4.起锅,放入足以盖过苦瓜的油量,烧热至160℃时,先放入作法3的镶肉山苦瓜以小火油炸约2分钟即捞起沥油,再放入蒸笼中以大火蒸约20分钟取出摆盘。
  • 5.另取一锅,倒入100cc的高汤、蚝油、鸡粉煮滚后,放入太白粉水芶芡,再滴入香油拌匀起锅,淋在作法4的山苦瓜镶肉上,最后再放上辣椒丝即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