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杨梅叶蚊母树 (金缕梅科 蚊母树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杨梅叶蚊母树 (金缕梅科 蚊母树属植物))

是金缕梅科蚊母树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无毛,有皮孔,干后灰褐色;芽体无鳞状苞片,外面有鳞垢。叶革质,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雄花与两性花同在1个花序上,两性花位于花序顶端。蒴果卵圆形。种子长6-7毫米,褐色,有光泽。

分布于中国四川、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及贵州东部。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肥沃、湿润土壤为佳,酸性、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也能适应。

杨梅叶蚊母树树冠自然开展,呈球形,枝叶繁茂,树形整齐,叶色浓绿而久经不落,红色花,萌芽力强,耐修剪。对多种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有防尘、隔音之功能,是理想的城市及厂矿绿化的优良树种。

杨梅叶蚊母树(学名:Distylium myricoides Hemsl.)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杨梅叶蚊母树
  • 拉丁学名:Distylium myricoides Hemsl.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蔷薇目
  • 亚 目:虎耳草亚目
  • 科 :金缕梅科
  • 亚 科:金缕梅亚科
  • 族 :蚊母树族
  • 属 :蚊母树属
  • 种 :杨梅叶蚊母树
  • 命名者及年代:Hemsl.,1907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无毛,有皮孔,干后灰褐色;芽体无鳞状苞片,外面有鳞垢。叶革质,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干后暗晦无光泽,下面秃净无毛;侧脉约6对,干后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突起,网脉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能见;边缘上半部有数个小齿突;叶柄长5-8毫米,有鳞垢;托叶早落。

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雄花与两性花同在1个花序上,两性花位于花序顶端,花序轴有鳞垢,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萼筒极短,萼齿3-5个,披针形,长约3毫米,有鳞垢;雄蕊3-8个,花药长约3毫米,红色,花丝长不及2毫米:子房上位,有星毛,花柱长6-8毫米。雄花的萼筒很短,雄蕊长短不一,无退化子房。蒴果卵圆形,长1-1.2厘米,有黄褐色星毛,先端尖,裂为4片,基部无宿存萼筒。种子长6-7毫米,褐色,有光泽。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

杨梅叶蚊母树种子穴盘育苗时需对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催芽处理,具体作法是:将种子用质量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分钟。捞出后再将种子用20℃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用经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的细河沙拌种,比例为种子:河沙=1:5,将种沙装入透气的袋子内,放到室内温度10-15℃的大棚内20天,之后再将其放到2℃冷藏箱内15天,取出再将其放到20℃温度下继续催芽20天之后陆续见到种子裂嘴露白发芽(用此种方法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9%),这时可取出播种。

穴盘基质

选用长方形540毫米×280毫米,深度45毫米的塑料穴盘,内有128穴。选用泥炭+木屑+园土各1份(体积比)混合均匀作基质。播种前将其用水拌成稍有些湿度后装盘,进行人工播种。

播种方法

将裂嘴露白发芽的种子用木筷夹起放到基质的深2厘米的中间位置内,每穴种植1粒,后复严基质空隙,待播完后用喷壶洒水,浇透为止。将播种了的基盘置于18-23℃的温室内,每天都要观察其湿度和温度情况。及时补水与保持温度,待种子出苗生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幼苗的侧根系开始长出,将其移植定植到室外的园地内。

栽培技术

栽植

园地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便于管理的地块,深翻、平整土地,施足底肥,做成1.2米宽的畦面,长10-12米,行距20-25厘米,株距7厘米,开沟深度为5厘米。移植时将盘穴中基质全部与苗一起挖出,栽到畦中,以保证幼苗根系少受损伤,提高移植成活率,栽后及时灌水。此时如果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则需要在畦面上罩塑料簿膜拱棚。当棚内温度升高超过25℃时白天可揭开拱棚的两端,使之通风降温,同时保持畦面湿润,当夜间温度高于12℃时可渐渐撤去塑料膜拱棚。

抚育

浇水、除草与排水:幼苗移植后很嫩弱,抗逆性较差,前期高生长也缓慢,为使幼苗得以充足的水、肥、光,促其健壮生长,应及时除草,避免杂草根系盘结而在拔草时带出幼苗。幼苗生长初期,苗小根系短,伸入土层浅。需水量不大,但需保持苗床上层湿润,浇水宜少量多次。待苗木进入木质化后,视干旱情况而定,可减少灌水次数。雨季注意排水,避免苗床积水,若苗木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可引起根系呼吸不畅而烂根死亡。

病虫防治

病害:苗期病害较少,一般在高湿高温季节有立枯现象出现,此时可用绿亨一号、托布津等农药喷洒畦床。

虫害:苗期主要地下害虫有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它们专食害苗根和茎,防治方法有人工诱杀、捕捉或毒饵,毒饵配制方法是用90%敌百虫50克或敌百虫粉或呋喃丹500克,与切碎的鲜草25-40千克,并加入少量水拌和均匀,傍晚撒在园地内来进行毒杀地下害虫。 [1]

主要价值

杨梅叶蚊母树树冠自然开展,呈球形,枝叶繁茂树形整齐叶色浓绿久经不落,红色花,萌芽力强,耐修剪。对多种有毒气体较强的抗性,有防尘、隔音之功能,是理想的城市及厂矿绿化的优良树种。宜植于路旁、庭前、草坪上、大树下,成丛成片栽植为空间分隔材料或作其他花木背景效果亦佳,可修剪成球形植于大门两旁或作基础种植材,亦可栽植为绿篱和防护林。

杨梅叶蚊母树根(中药材)

拼音:Yánɡ Méi Yè Wén Mǔ Sh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Myrica-like Distylium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杨梅叶蚊母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stylium myric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杨梅叶蚊母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无毛,有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8mm,有鳞垢;托叶早落;叶革质,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1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数个小齿突,上面绿色,干后暗晦无光泽,下面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3cm;雄花与两性花在同一个花序上,两性花位于花序轴的顶端;苞片披针形,长2-3mm;萼筒极短,萼齿3-5个;雄蕊3-8个;子房上位,有星状毛,花柱长6-8mm;雄花的萼筒很短,雄蕊长短不一。蒴果卵圆形,长1-1.2cm,有黄褐色星状毛,裂为4片。种子长6-7mm,褐色,有光泽。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根长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表面灰褐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2]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脾;肝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祛风活络。主水肿;手足浮肿;风湿骨节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治手足浮肿。

摘录《中华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