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红母鸡草(豆科 山蚂蝗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 红母鸡草(豆科 山蚂蝗属植物))

红母鸡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叶山蚂蝗Desmodium gangeticum(L.) DC.的全草。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瘀调经,解毒,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子宫脱垂,脱肛,闭经,牛皮癣,牙痛,头痛。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红母鸡草
  • 别 名:粘人草、粘草、粘波波、小百解菜、籽蚂蟥、红毛鸡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蔷薇目
  • 科 :豆科
  • 属 :山蚂蝗属
  • 种  :大叶山蚂蝗
  • 采收时间:9-10月
  • 毒 性:无毒
  • 用 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
  • 分布区域: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瘀调经,解毒,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子宫脱垂,脱肛,闭经,牛皮癣,牙痛,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膏剂涂搽。 采集加工:9-10月采收,晒干。

形态特征

大叶山蚂蝗,又名恒河山绿豆、大叶山绿豆。半灌木,高达1.5m。茎有柔毛。叶柄长约1.8cm,中间有纵沟,具柔毛;单叶互生;叶长圆形,长9-15cm,宽3.5-7cm,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平贴短柔毛。顶生圆锥花序或为腋生总状花序;苞片脱落;花梗长约2mm,密生钩状毛;花长约4mm;花萼长约2.5mm;萼齿披针形,与萼筒等长;花冠绿白色,旗瓣倒卵形,翼瓣长圆形,具短爪,龙骨瓣狭倒卵形;雄蕊10,二体;子房密生柔毛。荚果长1.8-2.2cm,宽约2.5mm,密被钩状毛,腹缝线直,背缝线在种子间缢缩,有7-9荚节,荚节近圆形。花期4-8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枝条圆柱形,可见毛茸。叶单生,矩形或阔披针形,长9-15cm,宽3.5-7cm,先端渐狭呈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表面枯绿色,下表面可见短柔毛,纸质。有时可见细长的荚果,长1.8-2.2cm,直径约25mm,7-9个节,腹缝线平直,背缝线深波状,表面具带钩的小毛。气特异。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1]

相关论述

* 1、《全国中草药汇编》:“消炎,杀菌调经止痛主治子宫脱垂脱肛腹痛闭经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 2、《台湾药用植物志》:“为解热剂、抗卡他剂。治间歇热,产褥热,胸部发炎疾患,脑部疾患;根煎服治腹泻,并为小儿易怒之镇静剂;根敷于牙床,治牙痛;叶敷额部,治头痛;叶与其他药物煎服,治无症状性胆囊肾脏或膀胱结石。”

《中药大辞典》:红母鸡草

拼音:Hónɡ Mǔ Jī Cǎo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叶山蚂蝗的茎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2]

原形态:大叶山蚂蝗,又名:恒河山绿豆。

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5米。茎柔弱,稍分枝,被柔毛。单叶;膜质或纸质;矩圆状卵形或卵形,长5~13厘米,宽3.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下面被灰色柔毛;叶柄长1~2厘米,被毛;托叶线状锥尖,长8~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长15~30厘米;花2~6朵簇生,花束疏离;花柄长2~5毫米,密生钩状毛;苞片小,刚毛状;花萼长约2毫米,被粗毛,萼齿披针形;花冠绿白色,长约3毫米;子房密生柔毛。荚果密集,略弯曲,长1.2~2厘米,宽约2毫米,有荚节7~9个,近秃净或被小钩毛。花期4~8月。

生境分部:生于荒地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液体生物碱约0.05%,从中分离出N,N-二甲基色胺及其Nb氧化物、下箴刺桐碱、大麦芽碱、N-甲基酪胺、β-苯乙胺等。又含γ-羟基棕榈酸内酯0.03%,醚溶性树脂2.1%、有机酸、还元糖、挥发油等。

地上部分含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及其Nb氧化物、N,N-二甲基色胺及其Nb氧化物、Nb-甲基四氢哈尔满和6-甲氧基-2-甲基-β-咔琳。

种子含脂肪油、糖、生物碱。脂肪油中含油酸30.47%、亚油酸31.85%、棕榈酸6.68%、硬脂酸1.40%、廿四烷酸6.21%,又薄层层析分出5种磷脂。

药理作用:10%叶浸剂对家兔有利尿作用,灰分无效

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止血,止痛,消瘀散肿。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