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图片网 的图片

中文名:植

部 首:木

笔顺编号:123412251111

五 笔:sfhg

拼 音:zhí

总笔画:12

注音字母:ㄓˊ

字 级:一级字(编号2566)

平水韵部:入声十三职

结构构型:左右结构

统一码:基本区 U+690D

笔顺编号:123412251111

(读音zhí)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 “植”字由“木”字和“直”字构成,表示把树木直的插在土地中,由此也可引出“植”的本义是立,树立,竖立。后引申指关闭门户用的直木。也有栽种,种植的意思。 [1]

目录

植字源演变

字源演变流程图 “植”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图1)。战国时期的文字也分为两种,两种比较来看,第一种相对于比较正规(图1)。另一种更加形象(图2),其下方是“木”字形状且十分笔直,这更加与“植”的本义接近。《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也分两种字形(图1,2)。但两者差别不大。战国时期的文字是由“木”字和“直”字构成。但是其“直”字的写法是下面为一竖折半包围“直”字的上半部分,后世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变。

“植”字是形声兼会意字。“木”表意,表示关闭门户用的直木。“直”读zhí,表声。由“木”字和“直”字构成。表示把树枝直的插入土中,由此产生了插枝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还表示为立住,直立,这也是“植”的本义。《淮南子·泰族》中说“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这里引申指关闭门户用的直木。《墨子·非儒下》中说“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这里又指栽种,种植之义。 [2-3]

植详细释义

《墨子·非儒下》: 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淮南子·本经训》: 夏屋宫驾,县联房植。 高诱注: 植,户植也。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椎车无柔,栈舆无植。 《周礼·考工记·匠人》 水地以县。 汉·郑玄注: 于四角立植而县。 贾公彦疏: 植即柱也。 郑玄注: 植,槌也。

《方言》第五: 槌,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 郭璞注: 县蚕薄柱也。 汉·郑玄注: 双植谓之桓。 贾公彦疏: 植即棱也。此于圭上而言,下二棱着圭不见,唯有上二棱,故以双言之也。 汉·郑玄注: 斫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宋·苏轼《以黄子木拄杖为子由生日之寿》诗: 海南无佳植,野果名黄子。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 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 《庄子·田子方》: 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 成玄英疏: 植,行列也。

唐·柳宗元《起废答》: 十有一人,谡足以进,列植以庆。 《左传·宣公二年》: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 杜预注: 植,将主也。

杨伯峻注: 此言华元为筑城之主持者,巡行检查工作。 《逸周书·大匡》: 庶人不独葬,伍有植,送往迎来亦如之。 朱右曾校释: 植,将主也。 尹知章注: 植,志。

《楚辞·招魂》: 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 王逸注: 植,志也。

汉·祢衡《鹦鹉赋》: 容止闲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惧,抚之不惊。 《淮南子·原道训》: 此齐民之所为形植,黎累,忧悲而不得志也。 俞樾《诸子平议·淮南内篇一》: 植,当读为殖。殖有臞瘠之义,形植谓形体臞瘠也。 《战国策·燕策二》: 蓟丘之植,植于汶皇。 《文选·张衡〈东京赋〉》: 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薛综注: 植,犹种也。

唐·韩愈《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庐墓侧植松柏。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赵鼎骄侈》: 奇花嘉木,环植周围。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亚伯牧羊,凯因耕植是事,尝出所有以献神。 《周礼·夏官·田仆》: 令获者植旌及献比禽。 郑玄注: 植,树也。

《吕氏春秋·知度》: 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 高诱注: 植,立。

《新唐书·南蛮传下·环王》: 其南大浦,有五铜柱,山形若倚盖,西重岩,东涯海,汉马援所植也。 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 处顺惇恭俭,时危植纪纲。 《吕氏春秋·必己》: 中河,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 高诱注: 植,竖。

宋·张师正《括异志·牛用之》: 坐客如负冰雪,毛发尽植。

植古籍释义

《卷六》《木部》 常职切 户植也。从木直声。 戸植也。 释宫曰:植谓之传,传谓之突。郭曰:持戸锁植也。见埤苍。邵氏晋涵曰:墨子:争门关决植。淮南云:县?房植。高曰:植,戸植也。植当为直立之木。徐锴以为横键,非也。按今竖直木而以铁了鸟关之。可以加锁,故曰持锁植。植之引伸为凡植物,植立之植。 从木直声。 常职切。一部。

或从置。 置亦直声也。汉石经论语:置其杖而耘。商颂:置我鼗鼔。皆以置为植。 直吏切,去志定 ‖直声代部 植,种也。又巿力切。

常职切,入职常 ‖直声职部 植,种植也。立志也。置也。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韵》常职切。《集韵》《韵会》《正韵》丞职切。?音殖。《说文》:戸植也。《尔雅·释宫》:植谓之传,传谓之突。疏:植谓戸之维持鏁者也,植木为之。又名传。亦名突。 又《玉篇》:根生之属曰植。《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山林,其植物宜皁物,二川泽,其植物宜膏物,三丘陵,其植物宜覈物,四坟衍,其植物宜荚物,五原隰,其植物宜丛物。注:谓栎、杨、柳、李、梅、王棘、萑苇之属。

又树立也。《左传·襄三十年》:郑子产曰:?亡国也,其君弱植。正义:草木为植,物植为树,君志弱不树立也。《周礼·地官》: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植虞旗于中。 又《集韵》《类篇》?逐力切。音直。立也。《诗·商颂》:植我鼗鼓。 又《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 又《韵会》:种也。

又悬蚕薄柱。《礼·月令》:季春具曲植。 又枝榦之属曰植。《周礼·大司马》:大役与虑事,属其植。注:植筑城桢也。 又将领主帅监作者谓之植。《左传·宣二年》:宋华元为植巡功。 又倚也。《论语》:植其杖而芸。 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珪。 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 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植字形书法

“植”字是由“木”字和“直”字构成。书写是先写“木”字,在第四笔一点结束“木”字书写。随后在正右方开始“直”字的书写,第十二笔一横结束“植”字书写。

参考来源

  1. , 词典网,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