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椿根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椿根皮一般指椿皮。椿皮,中药名。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 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我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性寒,味苦、涩。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入药部位

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性味

味苦、涩,性寒。

归经

归大肠、肝、胃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1]

主治

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6-9g。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炮制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炮制方法

麸炒椿皮:取椿皮丝(段),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本品形如椿皮丝(段),表面黄色或褐色,微有香气。

生理特性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呈扁球形或伞形。树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平滑,少有钱裂纹。喜光,不耐阴。适应性强,除黏土外,各种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钙质土都能生长,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湿,长期积水会烂根死亡。深根性。对烟尘与二氧化硫的抗性较强,病虫害较少。能耐干旱及盐碱,且生长速,对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可作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绿化树种。根皮和茎作药用,有燥湿清热、消炎止血的效用;茎皮含树胶;叶可饲春蚕,浸出液可作土农药;种子含脂肪油30-35%,为半干性油,残渣可作肥料;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质。用种子或根糵苗分株繁殖。又名椿树或木砻树,古称樗。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臭椿属共约10-15种,主产亚洲东南部。中国有6种3变种1变型。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以上,枝条粗壮。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5枚;小叶近基部具少数粗齿,齿端有1腺点。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白绿色,花瓣5-6,雄蕊10。翅果,扁平,长椭圆形。种子位于中央。在中国,南自广东、广西、云南,向北直到辽宁南部,共跨22个省区,而以黄河流域为分布中心。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范围内。喜光。不耐严寒。在年平均气温7-19℃、年降雨量400-2000毫米范围内生长正常;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雨量550-1200毫米范围内最适生长。

产地

我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 根皮: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卷片状,大小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
  • 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的丝条状或段状。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气微,味苦。

相关论述

  1. 本草通玄》:“椿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2. 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注。”
  3. 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4. 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主下血。”
  5. 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