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楼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楼燕

中文学名 楼燕

拉丁学名 Apus ap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雨燕目

雨燕科

雨燕属

楼燕

英文名 Common Swift

楼燕,(学名:Apus apus),两翅狭长,呈镰刀状,两翅初级飞羽外侧和尾表面微具铜绿色光泽。尾叉状。颏、喉灰白色,微具淡褐色纤细羽干纹。幼鸟额污灰白色,通体烟褐色,无光泽,微具细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灰白色扩展到上胸。虹膜暗褐色,嘴短阔而平扁,纯黑色,脚黑褐色。主要栖息于森林、平原、荒漠、海岸、城镇等各类生境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飞行性昆虫。常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宝塔、庙宇、宫殿的天花板、横梁和墙壁洞穴中,也在岩壁、城墙洞穴中营巢。

形态特征

头和上体黑褐色,头顶和背羽色较深暗,并略具光泽。两翅狭长,呈镰刀状,两翅初级飞羽外侧和尾表面微具铜绿色光泽。尾叉状。颏、喉灰白色,微具淡褐色纤细羽干纹。胸、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腹微具窄的灰白色羽缘。

幼鸟额污灰白色,通体烟褐色,无光泽,微具细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灰白色扩展到上胸。

虹膜暗褐色,嘴短阔而平扁,纯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9~40克,雌性31~41克,体长雄性168~184毫米,雌性169~176毫米,嘴峰雄性 6~7毫米,雌性6~8毫米,翅雄性154~177毫米,雌性155~175毫米,尾雄性73~87毫米,雌性76~90毫米,跗跖雄性8~11毫米,雌性10~12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平原、岩壁、荒漠、海岸、城镇等各类生境中。多在高大的古建筑物,如宝塔、庙宇、城墙缝隙中栖居。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西北部。

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往东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往南到喜马拉雅山西部和中亚。越冬于印度北部和非洲。

生活习性

白天常成群在空中飞翔捕食。尤以晨昏、阴天和雨前最为活跃。飞翔疾速,时速可达110千米。常边飞边叫,叫声清脆而响亮。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飞行性昆虫。常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

楼燕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6~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宝塔、庙宇、宫殿的天花板、横梁和墙壁洞穴中,也在岩壁、城墙洞穴中营巢。距地高多在10~30米左右。巢由枯草茎、叶、麻、破布、纤维、纸屑和泥土混合而成。内垫有绒羽、羽毛和毛等柔软物。巢的形状为碟状。大小为外径10~13厘米,内径8~9厘米,巢高3~6厘米。可多年利用。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白色无斑,大小为24~26×15~17毫米,形状为椭圆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1~23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亲鸟喂养30多天以后才能飞翔。

楼燕诗词文献

国风·邶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唐代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劳劳胡燕怨酣春,薇帐逗烟生绿尘。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胸斑黑,声大,名胡燕。其巢有容疋素者。

宋代罗愿《尔雅翼》:胡燕,比越燕大,臆前白质黑章,其声亦大。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燕有二种:越燕小,黑而紫,多呢喃语,巢于门楣;胡燕比越差大,羽多斑点,声亦较大,巢屋两楹间,古称玄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