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杠子寮炮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杠子寮炮台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travelking

基本资料

类别    炮台类国定古迹

公告    民国87年(1998年)6月23日

所在地   基隆市信义区深澳坑路7巷32号

竣工日期  明治37年(1904年)10月

炮座设计  采一字排开

杠子寮炮台[1] 位于台湾基隆市信义区杠子寮段,地处基隆市的东北方。建于台湾日治时期,民国87年(1998年)6月23日台湾省政府公告为省定二级古迹,后来变更为炮台类国定古迹。炮台位在信义区山顶,乃基隆市众多炮台之中较晚重整的古迹,因交通不便而使炮台保存更加完整。[2]

历史

  • 清朝道光20年(1840年)鸦片战争光绪10年(1884年)中法战争,甚至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接收台湾之际,基隆港都首当其冲。为了守护家园,自清朝提督姚莹、总督刘铭传以来,乃至于后来的日本人,无不积极于临海险要之地兴建炮台与要塞,以加强基隆港的军事防务系统。
  • 杠子寮炮台为日治时期兴建的新式炮台之一,炮台于于明治34年(1901年)3月开始施工,明治37年(1904年)10月竣工。炮台的指挥部则于明治36年(1903年)4月开始备炮,明治41年(1908年)3月完成,员额编制约180名,为监控八斗子海面的要塞。

现况与遗址

建造结构

杠子寮炮台的炮座主要设计是采一字排开,与白米瓮炮台相似,依杠子寮炮台的本身任务与地形之配合概念来看,应为一座暗炮台,特色是可360度旋转,采抛物线的射击方式,在隔堆的掩护下,充分发挥‘暗炮台’的功能;杠子寮炮台范围辽阔,可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营门、营舍;第二层是办公室、指挥所、活动中心等建筑;第三层右边视野所及是基隆的第五期重划区,左边则是保存完整的炮座区;而杠子寮炮台面向海岸的方向,有两个一组,共为 6 个的榴弹炮炮座,每组间有通话孔可互相传递讯息,还有一座平射炮座、四座弹药库、第二贮水场与指挥平台等建筑;杠子寮炮台的观测区包括主要观测所和辅助观测所,伴随通信库房和机枪阵地,有通讯与防空的作用,另一头则设有探照灯库房、灯座与发电自动车库房。

炮台美景

沿著杠子寮炮台炮台区的右侧石阶步道而上,站在棱线上远眺基隆屿及俯瞰八斗子渔港全貌,更是迷人,古炮台的美,基隆一览无疑,带动许多人潮前往基隆旅游,因此基隆当地饭店为因应基隆旅游观光潮流,为了就是让基隆旅游、基隆观光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基隆旅游,还有多家的旅馆饭店与民宿业者使用饭店线上即时订房系统,透过安全的线上交易,即可预先指定基隆饭店、基隆旅馆以及基隆汽车旅馆订房,成为一趟充满历史文物风情的旅程。

遗址保存

杠子寮炮台遗址保存尚称良好,有岗哨、马厩、交谊厅、营舍、指挥所、碉堡、弹药库、炮盘区等,范围相当辽阔。杠子寮炮台有360度的炮轨,可以自由选择发射的角度,此乃五大炮台区中仅见(其馀四座为二沙湾炮台大武仑炮台白米瓮炮台狮球岭炮台),相当特殊。杠子寮炮台在右侧、白米瓮炮台在左侧,互为基隆港的犄角,捍卫外港之安全。

外部连结

视频

基隆好美 keelung - 国定二级古迹 杠子寮炮台 精华版 2014/10/2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