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模铸化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模铸化石(英语:fossil mold and cast)是古生物遗体留在岩层或围岩中的印痕和复铸物。根据与围岩的关系被分为5种类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复合模化石

印痕化石

印痕化石是生物遗体(主要是软体部分)因陷落在细碎屑沉积物或化学沉积物中所留下的印痕。腐蚀作用成岩作用虽然使得遗体本身被破坏,但是印痕却保存了下来,而且这种印痕还常常可以反映该生物的主要特征。

印模化石

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古生物遗体坚硬部分(例如贝壳)的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的印痕,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的形态及构造特征。

内模是壳体的内表面轮廓构造留下的印痕,能够反映该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1]

模核化石

模核化石分为内核和外核两种。泛指留在围岩上的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的内外表面的印痕或生物遗体被溶蚀后的空腔中的填充物等形成的化石。外表面的印痕叫外模;内表面的印痕叫内模;它们反映的花纹的凹凸与原物相反。例如双壳类的介壳在生物死后,两瓣分开保存,即可在围岩上形成凹状的外模和凸状的内模。在生物遗体如双壳类的两个壳瓣间的空腔被沉积物充填,其大小和形状与原空腔完全一致,就构成内核。如果内核形成后,生物遗体被溶蚀,再被沉积物充填,而形成的叫铸型。如果生物遗体内部未被充填前,遗体被溶蚀,在其所留空腔中填入沉积物,就形成外核或称复型。铸型及外核均反映原物的外表特征,与原物形状大小相似,但不反映生物内部,尤其是其硬体内部的结构,二者的区别在于铸型内还包有一个内核。

铸型化石

当贝壳被沉积物掩埋并且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有时会全部溶解,然后又被另外某种矿物质填充,使得填充物像铸造模型一样保留了原来贝壳的原形和大小,这就称为铸型化石[2],又名石化化石。

複合模化石

複合模化石是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模铸化石。

贝壳埋藏在沉积物中并形成内模和外模之后,如果贝壳随后被溶解而在围岩内留下了空隙,而后由于岩层的压实作用而使外模与内模重叠在了一起,就形成了複合模化石。

视频

模铸化石 相关视频

一起做印痕化石吧

参考文献

  1. 印模化石,化石网,2014-1-23
  2. 鑄型化石,豆丁网,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