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树林后村圳改修碑及水汴头

树林后村圳改修碑及水汴头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公告    2011/02/17

登录类别  碑碣

主管机关  新北市政府

建成年代  日本大正6年(1917年)

树林后村圳改修碑及水汴头,位于新北市树林区水源街32巷,为(1917年)记载后村圳的沿革,见证后村圳在该区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地位。于2011年(民国100年)2月17日公告为台北县县定古迹,现为新北市市定古迹。[1][2]

目录

开发灌溉区

  • 后村圳为日治时期日本人将永安圳(张厝圳)、万安圳(刘厝圳)及草埤等三沟埤合并而成,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
  • 当时地主张必荣出地、张沛世出资开凿永安圳,引入大嵙崁溪(今大汉溪)的溪水,灌溉现在的新庄西盛和二重埔、三重埔一带的农田;而万安圳则由刘承缵与佃农共同开凿,用来灌溉新庄中港厝、五股等农地。

发展过程

  • 历经清朝、日治及国民政府三代整理修建,灌溉范围涵盖海山、摆接、兴直和八里坌四堡,约三千四百馀甲。七十年代起,新庄农地经变更移作住宅区和商业区,后村圳道皆作为都市排水道用,隐没在加盖马路之下。
  • 后村圳对于新庄平原的发展极有贡献,其紧临住屋后壁,居民从中挑水饮用,渠圳有石阶连接各住屋后门,可更方便取水洗涤。这种以水源取得方便作为选择居住方式,容易形成建筑物并列的带状型聚落分布,也因为北边渠圳的阻隔,与外界往来需藉东西向的通路,所以新庄老街呈现东西向的带状发展。

设立概况

  • 后村圳改修碑为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为纪念整建后村圳,提升灌溉面积设置的纪念碑。
  • 原址为现今水源景观运动公园内,兴建于大正六年(西完1917年),上有台北厅长署名,郑贻林(鹿港名书法家)的隶书雕刻文字,刻工精美,笔法俐落,保存良好。
  • 碑文中提及后村圳于明治四十四年(民前一年)完成改建,“圳水滚滚,增浇六百九十甲,干线三里(条),支线七里,以沃海山、摆接、兴直、八里坌四堡,三千四馀甲…”,可见当时水圳磅礴之势。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1. 树林后村圳改修碑及水汴头.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树林后村圳改修碑及水汴头,新北市文化资产数位学习网,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