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正黏液病毒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正黏液病毒科
图片来自网络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希腊文Orthos有“正确,直”之意;myxo有“粘液”之意)属于负链RNA病毒,此科的病毒可感染脊椎动物。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正是正黏液病毒科的一员,属于负链RNA病毒。[1]

正黏液病毒科简介

正黏液病毒科可分为四属病毒,三属为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A型、B型及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Isavirus 病毒属和Thogotoviruses 病毒属。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狗、人、马、猪及禽类,其中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狗、人、猪、马及鸟类,而B型流行性感冒,仅可感染人类。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仅感染狗、人、猪,造成之病害较少。 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感染力非常强,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称之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感染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洲。水禽类,尤其是候鸟,为各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带原者及病毒重组之动物。 Thogotoviruses为一种由tick传播于人之病毒,其分部于非洲、欧洲、及亚洲,对此病毒目前了解仍然较少。

组成与结构

流行性病毒的入侵与反应。

流行性感冒病毒系依其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及内部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可溶性抗原)之抗原特性而分为A、B及C三种,外层蛋白包括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及神经胺酸酶(neuraminidase, NA)两种,也为组成流行性感冒的抗原成份。流行性感冒病毒依其血球凝集素及神经胺酸酶之抗原性不同可再分为数种亚型,现今已知血球凝集素已有十六种(H1-H16),神经胺酸酶则有九种。C型流行性感冒之化学性及结构性与 A 及 B 型流行性感冒皆十分相似,但它缺少神经胺酸酶,只有血球凝集素酶一种,在病毒表面上具有一特殊的接受器(receptor),使病毒表面呈蜂窝状,而 A 型及 B 型流行性感冒很少呈蜂窝状。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有丝状及多形性二种,但大部份为多形性,负染色时常为 70 - 120 nm 之圆形颗粒。新分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其大小及形状皆不一致,丝状者经常可长达几百纳米(nanometer),甚至长达 4,000 nm,有时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者,流行性感冒病毒与其它病毒不同的是它的整个病毒表面有约略等距间隔的突起,一种为长约 10 - 14 nm,宽约 4 nm ,横切面为三角形,含有血球凝集素的杆状突起,另一为长约 9 nm,宽约 5 nm,含有神经胺酸酶的圆柱状突起。

在针状突起层下面为一包围基质蛋白及核酸蛋白之脂质被膜, 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核蛋白衣(nucleocapsid)含有与病毒 RNA 相连的 RNA 聚合酶, B 型及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核蛋白衣亦可能有相同的结构。病毒封套(envelope)厚度为 6 至 8 nm,当封套破裂或染色液渗入时,可能会看到核酸呈折叠状平行的条状结构。以清洁剂处理也可能会得到大小不等的极度卷曲形状的核蛋白衣。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外型与 A或B型结构大致相同,不容易区分,有时可见病毒表面有六角型的结构,通常在电子显微镜下,同一视野中可能会同时见到这两种不同形状的病毒颗粒。

血球凝集素可附着于不同动物的红血球,而使红血球凝集,而神经胺酸酶与病毒离开寄主细胞有关,神经胺酸酶会分解膜上的神经胺酸,而使病毒由寄主细胞脱离感染其他细胞。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也含有可破坏流行性感冒接受器的酶,但它与神经胺酸酶不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