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武备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备镇位于莱西市西部,小沽河东岸,镇驻地距莱西市驻地25公里,居青岛、潍坊、烟台、威海四个全国对外开放城市之间,各距100公里。武备镇果业基础好,1996年,武备镇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优质果品基地。同年还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油桃之乡"。[1]

简介

武备镇位于莱西市西部,东与沽河办事处毗邻,南与院上镇接壤,北靠日庄镇,西以小沽河与平度市隔河相望。武备镇东西最大横距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5公里,面积79.8平方公里。

1996年3月,武备乡撤销,设立武备镇。2001年2月,莱西市乡镇区划调整,原院里镇的12个村庄划归武备镇管辖。2005年,全镇辖行政村47个,共有居民11583户,40770人。

2012 年,武备镇与院上镇合并,合并后称院上镇。

沿革

1945年建武备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3月,撤销武备乡,设立武备镇,面积64.3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武备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和兴隆寨、南苑、孙家城、敬庄、仙格庄、隋坊、山口、徐丰庄史家庄孟家庄、毛家埠西村、中村、东村、兰埠、杨柳屯、徐家屯、仇家庄王家庄、吴格庄、了房、高家岭、王家楼、张福庄、刘家屯、张家屯、南武备、张官庄、北刘格庄、大刘格庄35个行政村。2001年2月,原院里镇12个行政村并入武备镇。2005年,全镇面积79.8平方千米,人口11583户40770人,辖47个行政村。

交通便利

武备镇西以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连接广阔的祖国内陆,其余三面环绕着山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线和青岛、烟台、威海、龙口四大开放港口,距青岛国际机场100公里。贯穿山东半岛309国道(潍石公路)穿过本镇中部,烟潍高速公路横穿本镇,并设有北通龙口、莱州、招远,南通城阳、即墨、青岛的高速路出口,属交通枢纽型乡镇。[2]

经济状况

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截止2004年,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96个。2005年全年内新批内外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内资28924万元,外资2390万美元,出口创汇293万美元。

农村经济实施以粮油生产为基础,蔬菜、优质果品和畜牧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战略。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23447吨,花生总产9227吨。全镇蔬菜面积19740亩,总产达92120吨。果园面积22515亩,总产达46033吨。完成植树造林面积65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6.7%。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5亿元。财政收入1062万元,财政支出1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8元,比上年增加736元 。

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亿元。粮食总产4.26万吨,比上年减少1.2%;花生总产9010吨,比上年增长0.3%;蔬菜、瓜类总产1.66万吨;水果总产4.70万吨。大牲畜年末存栏2.9万头,猪年末存栏3.2万头。淡水产品产量453吨。拥有农业机械210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46213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724.73公顷。完成造林577公顷,新建农田林网266公顷,有林地面积1983公顷,林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6.7%。完成工业总产值6.44亿元,销售收入6.21亿元,利润总额4306万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个,工业总产值1.99亿元。个体私营企业累计达494家,个体工商户3528户,个体私营税收1535万元。年内入驻项目38个。其中,内资项目30个,到位资金2.98亿元;外资项目8个,到位资金2390万美元。出口创汇293万美元。

农业基础稳固

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果品和各种蔬菜。全镇已建起万亩高效农业创汇基地,年加工出口农副产品2万多吨。形成了以粮油、蔬菜、畜牧、果品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武备镇拥有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年总产可达2万吨。其中,中秋果800亩,年产量2400吨,以新红星为主;晚秋果11000亩,年产量2万吨, 以红富士为主,套袋红富士1000亩,年产量2000吨。果品销往全国各村,其中套袋红富士销往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工业发达

武备镇工业发达。现有镇村企业13处,合资企业3个(同日本合资的以蔬菜深加工为主的华红食品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以蔬菜、发制品、石墨、建材、食品、酿酒、建筑、花生加工等八个行业的生产体系,主要产品达120多种,许多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武备镇围绕发展第三产业,对城镇建设的"软"、"硬"件予以重点建设。镇驻地中心商贸大街和集贸大街长各2000米,现正在建设物资、金融、人才、信息为中心的中心商贸城。贯穿全镇的309国道两侧做为莱西市西部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在不断扩大规模,该批发市场四季批发蔬菜果品,日上市车辆百辆左右。

果业协会助农增收

武备镇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是多种水果的主要产地,尤以油桃、苹果、梨、葡萄等种类著称。全镇许多村庄的水果生产成为一大特色,有岘沽村的葡萄、王家庄村的油桃、小河子村的黄金梨等。这3个村庄分别成立起葡萄协会、油桃协会、梨业协会,为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

1997年武备镇被中国特色乡镇命名组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油桃之乡"。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设施栽培油桃生产基地,共有油桃大棚3000多个,占地400多公顷。2005年,全镇油桃生产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王家庄村1996年首先引种大棚油桃。1997年有油桃大棚27个,2005年底有208个,达到户均一棚,成为油桃生产专业村。2004年8月,王家庄油桃协会成立,在生产环节上,组织实施青岛市无公害油桃生产技术规程;在质量管理环节上,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在营销环节上,协会通过各种途径联系16个省、市、区的客户,建起占地0.8公顷的油桃产地市场;在服务环节上,协会下设农资服务部,统一供应油桃生产所需的物资。武备镇设施栽培油桃生产户不断增加,形成以王家庄为中心,辐射周边32个村庄,共有油桃大棚3000多个,占地400多公顷的设施栽培油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桃生产区。

小河子村于2001年发展黄金梨栽培,到2005年共发展黄金梨园67.8公顷,年产黄金梨3559吨,全年仅黄金梨一项增加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秋季,黄金梨挂满枝头,被村民称为"千亩梨园挂金果",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2005年3月,小河子村梨业协会成立,协会内供物资、技术、建市场,外联客户、跑信息、找销路,推动了全村梨园发展,加快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岘沽

位于小沽河东岸,距镇驻地8.5公里,有居民620户,人口2100人,耕地67.33公顷。

1995年,村庄大兴水利建设,全部耕地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水浇地。村领导班子积极与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洽谈,促成张裕公司葡萄加工厂落户岘沽。这是张裕公司在青岛市唯一一个葡萄加工紧密型基地,此举带动全村发展葡萄种植近133公顷。村庄规划了大棚区、葡萄区、速生杨经济林区3个高效园区。在张裕葡萄公司葡萄加工厂的带动下,岘沽村先后建起薯类加工、天然色素提取等村办企业。2005年,岘沽村经济总收入达462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由1995年的65万元增加到9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23元,比1995年翻一番多。[3]

发展建设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莱西市西南部的武备镇,时时处处感受到的是全镇求发展,谋跨越的浓厚气息。武备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打基础、全力攻重点、强力求突破,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2005年全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62万元,增长57.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66.1%;农民人均纯收入5118元,增长14.2%。引进外资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930万美元;引进内资项目30个,实际利用内资1.1亿元;新增规模企业9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武备这颗小沽河畔的明珠蓄势待发,跨越发展正其时。

新型工业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的发展理念,全镇抓基础强环境,抓服务增效益,着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和全方位、高效能的服务环境,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其中内资项目28个,引进内资3.69亿元;外资项目3个,外商直接投资297万美元。其中:注册资本6000万元的青岛武源食品有限公司及投资140万美元的东禄味源商贸有限公司等19个内、外资项目已投产;投资6500万元的青岛益贾食品有限公司等12个内资项目在建。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石墨加工、酿造、天然色素提取、农产品加工、服装及工艺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为进一步开辟新税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贸力度,增加财政收入。1-9月份,全镇地方财政收入969.4万元,占计划的70.2%,其中引贸企业贡献税收500多万元。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全镇基本形成了"西部果菜东部桑、粮油产区养殖场"的生产格局。各类果园达2.2万亩,蔬菜2.3亩,桑园0.2万亩。2005年全镇水果产量达4.7万吨,蔬菜7.6万吨,年末存栏生猪3.2万头,大牲畜2.9万头,年内出产肉食鸡760万只。为拉大设施栽培规模,年内新增各类大棚2000个,其中油桃大棚500个。其中设施栽培油桃大棚3500个,占地7000多亩,成为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设施栽培油桃生产区,仅油桃一项年均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1996年,武备镇被中国特色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油桃之乡"称号。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积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年内完成投资800万元的九顶山土地整理项目,新增土地储备4800亩;总投资1685万元、总面积4.2万亩的高产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分三年完成)进展顺利;投资508万元,完成4.8公里武清河清理治理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800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多方筹集资金680万元,完成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成为青岛市首个"村村通"自来水镇。投资150万元对学校危房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300万元的中心中学教学楼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资100万元的镇敬老院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投资20万元的镇文化中心和10个村级文化大院示范点建设正顺利进行。

加快重点村建设步伐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紧跟莱西市"百村示范带动工程"实施步伐,全镇的5个小康示范村特别是2个重点村发生显著变化,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共铺设下水道1500米,铺设7条主路人行道砖1.1万平方米,栽植玉兰等高档绿化苗木1000多棵;投资10万元建设纯净水厂一处,为村民低价供应洁净的饮用水。申请帮扶资金30万元,扶持村民新发展大棚67个;投资5万元新建集贸市场一处;投资40万元在武清河建拦水坝2处,挖平塘5座,维修桥梁2座;投资30万元维修村办公室、新建幼儿园,配备了娱乐和健身器材。

和谐武备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起由信访、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镇、管区、村三级工作网络,坚持做到四个"确保":强化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络建设,确保治安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确保生产安全,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创建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二是规范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工作。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服务宗旨,在全镇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推动干部职能转变,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实行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方式,完善了村级代理服务网络,强化了服务功能,行政效能显著提高。1-9月份,为群众代办事项4600多件,转移劳动力1500多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增加了群众收入。[4]

特色农产品

蔬菜,果品,油桃,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粮油,苹果,红富士

油桃介绍

油桃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补气健肾之功能,能降血压,可延年益寿,少儿食用能促进发育,提高智力。油桃还具有耐贮存、耐长途运输的优点,拥有花生21000亩,年产量9000吨。镇内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处,主要生产各种花生制品,年加工能力1500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