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武迟(1914年12月16日-1988年3月1日),石油化工专家 [1],生于浙江杭州, 曾任清华大学等校教授,石油工业部副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2]。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3]

武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14年12月16日
浙江杭州
逝世 1988年3月1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3月1日逝世。

长期从事石油化学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目录

人物生平

1914年12月,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武曾传,爱好诗画,擅长书法。母亲严纯,幼承家教,能咏诗作词。

1932年,武迟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考取清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36年秋,在清华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工作。同年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原定1937年8月赴美,不料日本侵略军大规模侵华。他认为中国受侵略和欺辱是国家太贫穷,太落后。

1936年,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37-1939年,就学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获化工实践科学硕士。

1939-1949年,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公司及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任工程师。

1950年,回国前,他将自己在美国工作10余年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美国和欧洲化学工业现状做了分析对比。

1950-1953年,任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代系主任。

1953-1958年,任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主任、副教务长。

1958年,武迟调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工作,对合理利用大庆原油资源,加强炼油厂的挖潜改造,提高炼厂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对采用炼油新工艺"五朵金花"的工业应用等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1958-1969年,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1965年后兼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66年,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顺丁橡胶会战期间,武迟担任副指挥,全面负责技术领导工作,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为万吨级工业生产装置设计提供了可靠数据。

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他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69-1972年,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

1972年,回京恢复工作,担任燃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科研规划和开发工作,亲自主持催化重整和提升管催化裂化等新工艺的开发。该工艺在工业生产上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嘉奖。

1973-1988年,任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2-1983年,任燃化部、石油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83年后,他年事日高,身体逐渐衰弱,特别是肺心病日益加重。但他在行动极端不便的情况下,仍一心倾注于科研工作,孜孜不倦地阅读文献和专利,甚至在家里边吸氧气边书写对全院科研工作的建议和长远设想,此情感人甚深。

1988年3月1日,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4]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参加铂重整等炼油新工艺开发,利用炼厂气制取聚合级丁二烯和生产顺丁橡胶等攻关会战中,发挥了技术领导作用。参与并组织了分子筛催化剂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指导了新型铂铼、铂锡重整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择型分子筛催化剂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促进技术进步

60年代初期,中国发现大庆特大油田,石油部提出充分利用石油资源,深度加工,老厂革新改造挖潜,提高效率,大力开发新工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求达到3年过关,5年立足于国内的目标。此时,武迟已调任石油部生产技术司任总工程师。为了熟悉各炼油厂的生产技术情况,他走遍全国各炼厂进行调查研究,亲自参加半工业试验和试生产工作。1961年在石油七厂的大庆原油加工的会战中,他积极发挥技术领导作用,与会战人员共同努力,解决了大庆原油质重蜡多、易凝固、难炼等难题,提高了产品的收率,缩短了沥青氧化时间和炼焦时间,为其他炼厂炼大庆油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自己也从中经受了锻炼和提高,积累了生产实践经验。

1963年他在石油三厂参与催化重整半工业试验装置攻关会战的领导,经过多次试验,使试验装置不断完善,为日后重整新工艺、新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半工业试验场所。1965年他参加大庆炼油厂重整装置开工的领导,当时年事已过半百,一次为了查找抽提塔操作不正常的原因,他不顾身体疲劳,亲自爬到塔上检查。这种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深受人们称赞。

合成橡胶是战略物资,60年代初期中国合成橡胶的品种和产量都很少。为了加快合成橡胶的开发,1966年在国家科委领导下,由化工部、石油部、中科院、高等院校组成攻关会战队伍,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顺丁橡胶半工业生产试验攻关会战。武迟受命任现场攻关会战技术领导工作。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秩序混乱,他以高度的责任心,组织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人员,与现场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攻克了中国自行研制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丁二烯聚合制顺丁橡胶千吨级半工业试验全套技术和设备的难关。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创新精神,从每个工序的试车方案到投料试验,始终坚持在第一线、现场指挥。有些技术难题,亲临现场研究解决。在气体分馏试车中,一直得不到合格产品,而各工艺指标都显示正常,其原因何在?武迟深入现场调查分析,判定塔内塔盘有堵塞。经拆卸塔盘后发现安装间隙太小,使塔内处于液泛状态。经过整修,问题迎刃而解。在丁二烯聚合试验时,他多次与会战人员研究改进搅拌桨的型式,从而确定了各大生产装置使用的类型。在聚合溶剂再生蒸馏试验时,达不到指标要求,他提出了先脱水后分离的流程新方案,经改装后,试验一次成功。该生产装置仍被普遍采用。

历经半年多的艰苦奋战。顺丁橡胶千吨级半工业试验装置会战工作于1967年初结束,投入正常运转,为设计万吨级大生产装置提供了基础设计数据。燕山石化公司胜利橡胶厂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套万吨级顺丁橡胶生产装置,开车后运转很不正常,发生"挂胶"、"堵塞"、"污水"、"质量"四大问题。武迟于1972年从"五七"干校回京后,再次参加组织万吨级生产装置攻关会战的技术领导工作。经过几十天日夜奋战,终于解决生产运转中的四大难题,为中国顺丁橡胶大型生产装置正常生产作出了新的贡献。1986年顺丁橡胶工业化科技成果获得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自行研制开发的生产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很快畅销国内外。

开发新型催化剂

1972年后,武迟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分管全国石化系统的科研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开发工作。他十分重视应用基础性研究,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生产建设任务协调各个领域的科研课题。对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渣油催化裂化新工艺、多金属重整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应用等,他都亲自指导协调各方面工作。为使1974年从国外引进的重整装置所用的催化剂能自力更生,立足于国内,武迟组织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综合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石油三厂,上海、南京炼油厂,抚顺炼制所等单位联合攻关。从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室的研制到石油三厂进行催化剂放大制备,从半工业试验装置考核到组织催化剂工业生产,最后在石油七厂重整装置上实际试用成功,达到引进的国外催化剂水平,他一直参加领导和决策。他始终以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来指导工作。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为了使各单位所做催化剂的性能有同一标准的可比性,他提出将各家催化剂集中到一个单位,用相同的设备、条件、人员操作,进行科学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取各催化剂的特点,再集中人力进行研究。最后选出了铂、铱、铝、铈多金属催化剂配方,在石油三厂进行催化剂放大试验,以及在半工业重整装置上进行投料试运转。在此过程中,武迟又组织制定开工方案,发动技术人员献计献策,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严格把关,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催化剂的开发工作。1977年大连石油七厂使用国内生产的这种多金属重整催化剂时,武迟又深入现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兢兢业业地修改开工方案,对重要的操作岗位组织专人负责值班,他自己不分昼夜深入现场指导,技术把关。他常因操劳过度,每晚午夜服用安眠药方能入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大连七厂重整装置使用国产催化剂,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委的奖励。

1978年后,为了开发更好的重整新型催化剂和新工艺,武迟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讨论,选定双金属铂-铼和铂-锡两种催化剂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加强重整工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这两种催化剂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在工业上推广应用,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武迟在重整催化剂开发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振兴石化工业

武迟是石化战线具有渊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他密切注视着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勇于实践;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1966年夏季,他在锦州石油六厂指挥顺丁橡胶攻关会战,有一次晚上骑自行车去工厂的路上与人相撞,摔倒昏迷,人事不知,经医院抢救才苏醒过来。他稍事休息几天,又带病坚持上班。

武迟
武迟与夫人王君钰(清华大学化工系1946级)

1969年,武迟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胃溃疡3次发作、出血,身体虚弱难于支持。1970年他咏诗明志:"雾里水塘春水漾,岸边弱柳嫩条鲜;诚属放眼量风物,尽瘁还余十几年。"充分表述了他为振兴祖国的踌躇之志。1972年他从干校回到北京,虽身体衰弱,百病缠身,但仍充满信心,他说:"我躯虽衰志未衰,愿继前贤迎盛时"。他常摇晃着瘦长的身躯,坚持看书学习,钻研催化工艺及有关理论,大力推动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制及工艺开发工作。1985年后,武迟因过度劳累,肺心病恶化,呼吸功能衰竭,靠吸氧维持生命,但心中仍想着祖国事业的发展,壮心不已。他写道:"春日唯余窗下坐,喜看老树绿枝鲜。神州古国多生气,剩勇犹争献几年。"他在家里一边吸氧一边阅读文献资料,强忍病痛的折磨,写出了对石油化工学院工作的建议和长远发展的设想。他经常打电话、写条子招呼人到家里来商谈工作,并就所看到的资料和专利文献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提供给专题组参考。他躺在医院病床上,仍逐字逐句地修改研究生的论文。在他病危抢救、用人工呼吸维持生命、已经不能说话、而头脑仍清醒时,还用颤抖的手写字询问国产重整催化剂的开工情况,并提出对新催化剂制备时要注意的问题。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想的还是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他为石油化工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民的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石油工业极其薄弱,在高等学校中没有培养高级石油人才的专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迅速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在清华大学酝酿成立石油工程系。1950年武迟回国后,积极投身于石油工程系的筹建工作,担任代理系主任、教授,同时建立了燃料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天然石油和页岩油加工的研究。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武迟积极参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任炼制系主任和副教务长。他在教学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炼油工艺新课程,如炼油工程、马达燃料等;常深入基层,到东北有关炼油厂搜集人造石油和页岩油生产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创建石油炼制专业试验室,亲自开展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还兼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

武迟在教学方法上有特色。他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培养研究生时,对专业基础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指定有关原文专业书籍,规定阅读页数和时间,定期和研究生、辅导教师围坐一起,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共同讨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对一时不清楚的问题,采取探讨的态度,而不是好为人师。他治学严谨,结合实际,出题考试,总是自行验算准确无误,才将试卷下发。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重视品德教育,学生和辅导老师对他十分敬佩。武迟培养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品德兼优,有些毕业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些申请了专利。他淡泊名利,在对外发表文章时,在申请专利时,总谦虚地不署自己的姓名。

武迟在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科技人才,为炼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迟回国后积极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石油系。不久,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参加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他相继担任教授、系主任和副教务长,并兼任研究生导师,为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学术论著

1 武迟,杨光华石油化工的现代发展.燃料学报,1956,1(65).

2 武迟,周佩正.异丙苯催化动力学及硅铝催化剂中毒燃料学报,1959,4(1).

3 武迟,王君钰.共胶硅铝催化剂的酸性,燃料化学,1959,4(3):199.

4 郑长波,李再婷,武迟.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减压瓦斯油催化裂化产品分布及动力学.石油学报,1988,4(2):20.

他与施铨元(著名美籍华人工程师)合作编写了数十万字的教材《基础化学工业技术》(The Technology of Basic Chemical Industries)一书。

谦逊躬行 培养英才

武迟回国后积极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石油系。不久,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参加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他相继担任学院教授、系主任和副教务长,同时建立了燃料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天然石油和页岩油加工的研究,为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科技人才,为炼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迟在教学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炼油工艺新课程,深入炼油厂搜集人造石油和页岩油生产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创建石油炼制专业实验室,亲自开展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还兼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

武迟在教学方法上有特色。他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培养研究生时,对专业基础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指定有关原文专业书籍,规定阅读页数和时间,定期和研究生、辅导教师围坐一起,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共同讨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对一时不清楚的问题,采取探讨的态度,而不是好为人师。他治学严谨,结合实际,出题考试,总是自行验算准确无误,才将试卷下发。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重视品德教育,学生和辅导老师对他十分敬佩。武迟培养的研究生品学兼优,有些毕业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些申请了专利。他淡泊名利,在对外发表文章时,在申请专利时,总谦虚地不署自己的姓名。

鞠躬尽瘁 科技报国

武迟是石化战线具有渊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1961年在大庆原油加工的会战中,解决了大庆原油质重蜡多、易凝固、难炼等难题,提高了产品的收率,缩短了沥青氧化时间和炼焦时间,为其他炼厂炼大庆油提供了宝贵经验。1966年国家科委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顺丁橡胶半工业生产试验攻关会战,武迟受命任现场攻关会战技术领导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攻克了中国自行研制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丁二烯聚合制顺丁橡胶千吨级半工业试验全套技术和设备的难关。1972年武迟参加组织万吨级生产装置攻关会战的技术领导工作,解决生产运转中的四大难题,为中国顺丁橡胶大型生产装置正常生产作出了新的贡献。1977年大连石油七厂重整装置使用国产催化剂,武迟不分昼夜深入现场指导、技术把关,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委的奖励。1986年顺丁橡胶工业化科技成果获得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自行研制开发的生产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技攻关中,武迟不顾惜身体,一心为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发展鞠躬尽瘁。1972年他虽身体衰弱,百病缠身,但仍充满信心,他说:“我躯虽衰志未衰,愿继前贤迎盛时”。他常摇晃着瘦长的身躯,坚持看书学习,钻研催化工艺及有关理论。

1985年武迟因过度劳累,肺心病恶化,呼吸功能衰竭,靠吸氧维持生命,但心中仍想着祖国事业的发展,壮心不已:“春日唯余窗下坐,喜看老树绿枝鲜。神州古国多生气,剩勇犹争献几年。”他在家里一边吸氧一边阅读文献资料,强忍病痛的折磨,写出了对石油化工工作的建议和发展设想。他躺在医院病床上,仍逐字逐句修改研究生论文。在他病危抢救、用人工呼吸维持生命、已经不能说话时,还用颤抖的手写字询问国产重整催化剂的开工情况。

武迟为石油化工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奠定了坚实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任职

武迟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他为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科技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杰出的科技专家。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