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毋忘在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毋忘在莒中文成语,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意指“不忘昔日之苦难”,比喻收复国土、不忘前事[1]

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齐襄公末期,前685年齐大夫连称、管至父弑君而立襄公堂弟公孙无知;其南部的小国莒国(都城今日山东省莒县)在春秋时期政治稳定而多外国贵族,齐大夫鲍叔牙遂携公子小白流亡至此。齐国再发政变后,小白返临淄即位,是为齐桓公,后成五霸之首。《管子·小称》载:“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甯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鲍叔牙即提醒齐桓公勿忘当年之苦难。

由于战国时期齐人在济西之战到田单复国之间死守莒城和即墨。“毋忘在莒”逐渐被讹传为田单等人坚强复国的故事。在中共建政后,蒋中正时常引用此故事,希望国民党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陆。

毋忘在莒运动

“勿忘在莒”这句成语在台湾可谓耳熟能详。中华民国先总统蒋公在中国大陆军事失败退守台澎金马后,曾发起“克难运动”和“毋忘在莒运动”。1951年12月29日, 蒋公第二次巡视金门期间,应地方人士之请,于1952年1月题颁“毋忘在莒”四字于太武山巅,旨在提醒前线军民,毋忘在大陆之耻,效法“齐安平君(田单)”之反攻复国精神,并鼓舞台湾军民光复大陆的士气。 蒋公所谓田单之说可见于1963年9月9日在政工干校讲的“军事教育的目的与宗旨”,然而最早“毋忘在莒”应典出《管子》一书,出自鲍叔牙向齐桓公、管仲、宁戚的祝福和劝告,且当时田单是以即墨为反攻基地,而非莒城。

1964年11月20日,金门国军发起“毋忘在莒”运动[2]。12月20日, 蒋公以“‘毋忘在莒’运动的意义和启示”为题向金门、澎湖官兵及党政人员发表讲词。同月, 蒋公莅临国民大会年会致词,以“毋忘在莒”之历史为证,阐明其反攻复国必胜之信心。

1965年1月至3月,蒋经国先生在毋忘在莒运动上发表谈话。1966年,蒋经国先生说:“毋忘在莒,就是毋忘敌人,毋忘责任,毋忘目的。这种毋忘在莒的精神,每个人心理都要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想法”。

中华民国国军自1974年起每周四上午必须收看华视政治教育节目“国防线上”“莒光园地”。

1980年10月20日,张学良由总统府秘书长张祖诒陪同访问金门毋忘在莒。

视频

毋忘在莒相关视频

毋忘在莒 共创辉煌
历史视频 蒋经国讲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