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毒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毒麦

中文名称:毒麦

学名 Lolium temulentum L.

属 黑麦草属

种 毒麦

毒麦(学名:Lolium temulentum L.)是禾本科黑麦草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无毛。叶片疏松;扁平,质地较薄,无毛,顶端渐尖,边缘微粗糙。穗形总状花序;穗轴增厚,质硬,小穗有小花,小穗轴节间平滑无毛;颖较宽大,质地硬,具狭膜质边缘;外稃椭圆形至卵形,成熟时肿胀,质地较薄,芒近外稃顶端伸出,粗糙;6-7月花果期。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安徽、浙江的麦田中也有过发现。地中海地区、欧洲、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亦有分布。

毒麦之颖果中具有形成毒麦碱的菌丝存在,产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注意检疫防除。

信息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亚科 早熟禾亚科

族 黑麦草族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形态特征

1年生或2年生草本。外来入侵杂草、限制进境检疫性杂草。

根:须根较稀

茎:疏丛生,直立,一般比小麦植株矮10~15cm。无毛,坚硬,不易倒伏。成株3~4个节。株高50~110cm。

叶:线状披针形,长6~40cm,宽3~13mm,质地较薄,无毛或微粗糙。叶鞘较松弛,长于节间。叶舌膜质,截平,长1mm。叶耳狭窄。

花:穗状花序狭窄,长5~40mm,宽1~1.5mm。穗轴节间长5~7mm,两侧有轴沟,呈波浪形弯曲,着生小穗8~19个,

互生。小穗有4~5朵小花,排成2列。第1颖缺,第2颖大。颖质地较硬,有5〜9条脉,长8~10mm(芒除外),宽1.5~2mm。稃片背向穗轴,外稃椭圆形,先端钝,质地薄,基盘较小,有5脉。第1外稃长6mm,芒长可达1.5cm,自近外稃顶端处伸出。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微小纤毛。

果实:颖果长椭圆形,被内外稃紧贴,不易剥落。

种子:长椭圆形,长5mm,宽2mm,灰褐色,坚硬,无光泽,腹沟较宽,背面平直而腹面中部隆起并多皱纹。千粒重10~13g。[1]

生态习性

生在低海拔地区田间。

毒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播种至出苗约需10d,孕穗至抽穗约25d,抽穗至成熟约30d,全生育期约223d。种子繁殖,幼苗或种子越冬,夏季抽穗。在土内10cm深处尚能出土,在室内贮藏2年仍有萌芽力。同期播下的种子,毒麦比小麦出苗迟5-7d,但毒麦出土后生长迅速。种子成熟后随颖片脱落,毒麦平均单株落粒率27.14%。毒麦必须完全成熟,经过冬眠期后,才能充分发芽。从播种到萌芽需5d,萌芽势较小麦缓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毒麦当年11月中旬左右出土,比小麦晚2-3d,但出土后生长迅速,12月中下旬分蘖,翌年2月中下旬返青,4月上旬拔节,4月末5月初抽穗,抽穗期比小麦迟约5d,6月上旬成熟,成熟期比小麦迟3-8d。经试验调查,毒麦发育的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15.97日度,从播种到出苗活动积温为80日度。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麦种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2]

主要产地

原生欧洲,近半个世纪传入我国,在东北、西北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地曾有发现。

在中国的分布的范围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宁夏、青海、新疆、江苏、江西、湖北、云南、西藏、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安徽、四川和广东等省(市、区)。全国除热带和南亚热带都有可能扩散。[3]

主要价值

由于毒麦茎叶无毒,可作牧草。在国外,正研究用毒麦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泥治理。

参考来源

  1. 毒麦(禾本科),帮种帮种植网,2018-7-31
  2. 毒麦,园林植物网,2018-12-13
  3. 毒麦,园林植物网,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