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比丘(佛教用语)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比丘师父”。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 中文名 ;比丘
  • 外文名 ;梵bhiksu
  • 别 名 ;和尚、乞士 [1]
  • 神话体系 ;佛教
  • 所 属 ;佛教
  • 象 征 ;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介绍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作比丘(世俗人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2] 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其他相关

比丘僧

(梵bhiks!u、bhiks!uka,巴bhikkhu,藏dge-slon%)。

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原语bhiks!u(梵语)或bhikkhu(巴利语),是由梵语‘求乞’的动词bhiks! 转化而来的名词,意指托钵僧。中国将此字音译作比丘、苾刍等;意译作乞士、除士等。在印度,一般称出家以后游历各地者为游行僧(梵parivra^jaka,巴paribba^jaka),或称沙门(梵s/raman!a,巴saman!a)。

在印度,比丘或沙门的生活型态是︰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盘。《杂阿含经》卷四云(大正2·27a)︰‘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中略)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而所谓戒律,依各部派所传而有数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认为须受二百五十戒。

五比丘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记载有关比丘的语义,《大智度论》卷三列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其文云(大正25·79c)︰‘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中略)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盘。’

又,《维摩经略疏》卷一更出除馑之义,谓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

关于比丘的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认为有四种,即︰

(1)名字(名想)比丘︰仅有其名,而行为不如其实者。

(2)自言(自称)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贼住比丘。

(3)为乞(乞丐)比丘︰从他乞食故名,如婆罗门从他乞时,亦言我是比丘,是名为乞比丘。

(4)破烦恼(破惑)比丘︰能知见、断诸漏结缚烦恼、拔尽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举出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着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大宝积经》卷一一四列有阿兰若、乞食、畜粪扫衣、树下、冢间、露处等六种比丘。

比丘尼

佛教指尼姑。[梵bhik]

国人常将比丘称为僧人或和尚。实则这三个词汇原意并不相同。‘僧’是梵语san%gha的音译,具云‘僧伽’,指僧团而言,是对出家众(团体)的称呼。‘和尚’是由梵语up-a^dhya^ya辗转讹译而来。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对自己的师父的尊称,故又译为亲教师。与比丘一词,涵意不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