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比尔吉特·尼尔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比尔吉特·尼尔森
原文名 BirgitNilsson
出生 1918年5月17日
瑞典西卡鲁普
国籍 瑞典
职业 女高音歌唱家

人物介绍

比尔伊特·尼尔森(Birgit Nilsson),瑞典女高音歌唱家。1918年5月17日生于瑞典西卡鲁普。年少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唱歌。1941年,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主攻声乐,她的声乐教师是希斯洛普。1946年,尼尔森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初次登台,扮演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中的阿嘉德一角。1947年,出演了威尔第的歌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和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玫瑰夫人》中的元帅夫人。这些演出特别是后一部歌剧,为她带来了极高的声誉。 Birgit Nilsson尼尔森最出色的成就是演唱瓦格纳的歌剧。她被公认为是这位德国作曲家歌剧作品的最佳歌唱家。尼尔森演唱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是1954年在慕尼黑上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她成功地扮演了布伦希尔德,并与这一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尼尔森于1957年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主演了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后,名满全欧。此后,她成为这一纪念瓦格纳的重要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评论界认为,由于有了尼尔森,瓦格纳的歌剧获得了新生。此外,尼尔森还能广泛演唱德国和意大利其他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她对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普契尼、理查·斯特劳斯歌剧的理解和诠释,同样被人称道。她与其他著名歌唱家共同录制的《阿依达》、《图兰朵》等,成为最优秀的唱片。 尼尔森的歌唱寿命很长。她在年逾花甲后,仍宝刀不老,嗓音嘹亮如昔,坚守在大都会歌剧院。她不仅没有减少演唱的剧目,反而还增加了新角色。对此,尼尔森自豪地说,“我不担心有一天嗓子会出问题,只要我感觉还能唱,我就会继续唱下去”。尼尔森的嗓音具有像小号般的金属色彩和威力,音域宽广,持久力更是惊人,素以音量宏大、气势慑人著称。多明戈回忆说,“尼尔森嗓音的洪亮与力度竟使她的声音听上去如同霹雳一样”。当她61岁演唱《众神的黄昏》时,“她那独出一格的声音像激光一样集中而具有穿透力,在细微的乐句和金属般的高声区中,她的气息控制得极为考究”。 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歌剧舞台上,那些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清一色地都由来自北欧的 歌唱家所垄断。被誉为“世纪之声”的克尔斯滕· 弗拉格斯塔德(Kirsten Flagstad,1895-1962)就来自挪威,她曾雄踞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女高音近 20 年;而在挪威的邻国瑞典,二战后竟同时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女高音,她们不仅在同一年出生,且都以演唱瓦格纳作品而称誉于世。她们就是阿斯特里德·瓦奈(Astrid Varnay,1918-2006)和比尔吉特·尼尔森,其中又尤以尼尔森的影响更大,成就更著,她被公认为是弗拉格斯塔德最当之无愧的继承者,是 20 世纪下半叶的“瓦格纳女神”。

尼尔森的成才经历具有令人啧啧称奇的传奇性。1918年5月17日,本名为玛尔塔·比尔吉特·斯文森的她出生在瑞典南部城市斯科纳一个叫卡鲁普的村庄里。她的父母都是从事田头农活的农民,并且自她父亲上溯六代也都是农民。这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家里将会孕育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尼尔森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敏感,3岁时就能在母亲为她买的玩具钢琴上把听到的乡间民谣弹奏出曲调来。她曾告诉采访者自己在还不会走路之前就已能唱歌了,并且还不忘加上一句:“我甚至在我的梦境里也在唱歌。”不过,长大后的她也跟随父母从事农业劳动,在田里种植甜菜和土豆。她的音乐天赋第一次被发现还是在她当教堂唱诗班歌童的时候。一位合唱团领班在去教堂时路过她家附近,就听得一个清脆而透亮的童声悠然响起。 他循声而至,当即表示愿意推荐这个农夫的小女孩去上专业的声乐课。于是,尼尔森被送到博斯塔德跟随一名叫拉格纳尔·布伦瑙的教师学习。23岁那年她考上了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苏格兰男高音约瑟夫·希斯洛普(Joseph Hislop,1884-1977)。希斯洛普曾教出过著名的瑞典男高音比约林,也算名师一个。不过,从小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唱惯了的尼尔森却无法适应学院式的声乐教学,对于老师的指导全然不得要领,即便后来又为她换了一名丹麦籍的歌唱家阿尔内·森内加德(Arne Sunnegard)也是枉然,于是她干脆放弃了音乐学院。

正如尼尔森成名后一直所坚称的那样,她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得自自学成才,“舞台才是最好的老师”成为她艺术事业的座右铭。自我摸索的过程是曲折、痛苦的,但也是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这种自我完善的学习方法使她受用了一辈子。1946 年, 28 岁颇有些大器晚成的尼尔森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歌剧院实现了自己的处女秀,连续三晚她都饰演韦伯《魔弹射手》里的女主角阿加特。这位无师自通的大姑娘还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料由于事先没有吃透作品,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处女秀给演砸了。有道是“福乃祸所依”,转眼到了第二年,尼尔森人生中的贵人出现了,他 就是德国指挥家弗里兹·布什(Fritz Busch,1890-1951)。布什是应歌剧院之邀准备上演威尔第的《麦克白》的。孰料饰演麦克白夫人的女高音临时爽约,这一次,早已卧薪尝胆多时的尼尔森再也不想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了,她成了“救火队员”。她成功了,她的演唱赢得了举国的关注。在布什的举荐下,一连串的演出合约接踵而至,从理查·施特劳斯、瓦格纳到威尔第、普契尼,甚至是柴科夫斯基的歌剧角色都由她搬上了斯德哥尔摩的舞台。在艺术生涯的初期,她走的还是抒情—戏剧(即 spinto)的路子。在此期间她用瑞典语饰演了《唐璜》里的安娜,《波西米亚人》里的咪咪,瓦格纳《唐豪瑟》里的维纳斯和《漂泊的荷兰人》里的森塔,还有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里的丽莎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里的玛莎琳。在1949 年,她又与本国的另两位女高音荣迪斯·施姆贝里(Hjordis Schymberg,1909-2008)和伊丽莎白·索德斯特罗姆(Elisabeth Soderstrom,1927-2009)联袂献演了《纳克索岛上的阿里阿德涅》。将尼尔森推向国际乐坛的仍然是弗里兹·布什。在他的提携下,尼尔森于1951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在英国的格林德伯恩歌剧艺术节上她试验了莫扎特歌剧《伊多曼纽》里的埃勒特拉,这是她在瑞典以外塑造的第一个重要的角色。获得了公众的一致肯定后,她又于 1953 年出现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上。这一次她展现给世人的是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和《女武神》里的埃尔莎和齐格琳德。在维也纳的成功对于尼尔森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因为她对这两个人物角色的出色诠释使人们认准了这位 35 岁的戏剧女高音是继弗拉格斯塔德之后最优秀的瓦格纳女高音。恰在此时那位昔日的“瓦格纳歌剧女王”已公开宣布退出歌剧舞台,于是这样的新旧交替便更显得其顺理成章、合乎“天意”了。既然已征服了维也纳,那么瓦格纳歌剧的圣地拜罗伊特就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1954年,尼尔森在拜罗伊特艺术节上又以埃尔莎这个角色征服了瓦格纳的忠实拥趸,就连向来对瓦格纳歌剧喜欢骨头里挑刺的乐迷们也为之心悦诚服。从此她就成为每届拜罗伊特艺术节的固定主演,她作为瓦格纳作品权威演释者的地位也由此而最终确立。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