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坝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坝镇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处利川市东南部,南与咸丰县接壤,西与恩施市交界,北与元堡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48千米,区域总面积325.42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户籍人口为42309人。

先秦时期,地属巴国; 2013年1月31日,经请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销毛坝乡,设立毛坝镇,以原毛坝乡的行政区域为毛坝镇的行政区域。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坝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毛坝。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有工业企业21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2个。[1]

沿革

先秦时期,地属巴国。

唐宋时期,为施州南寨蛮地。

元代、明代及清初,属湖广施州卫施南土司辖地。位于农科村四组的覃向氏之墓碑刻:"夹壁、三尖、毛坝,系施南司地方。原配施南司忠军官覃寅 字宗夏。" 可以佐证这段历史。

明代,为宣抚司,属施州卫。

明洪武年间,施南土司先后设治于夹壁村、田坝村。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宣抚使覃大胜在田坝村龙孔坝结寨反明,被凉国公蓝玉平定。

明永乐二年(1404年),改为长官司,后复为宣抚司。

清雍正九年(1731年),覃禹鼎发给夷宗土千总印札。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土归流,毛坝入新设施南府利川县,为中汛讲让里南六、七、八保。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利川县郭里南七保。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茅坝设场,后习称"毛坝"。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利川县划为18区,毛坝为第四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改为9区,毛坝属二区团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划为4区,毛坝属第二区署团堡。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划为16乡。

1950年,为第七区。

1953年,为十一区。

1956年,为毛坝区。

1958年,为毛坝公社。

1961年,恢复为区。

1975年,属元堡公社,余为毛坝公社。

1984年,建立毛坝区。

1997年,改区建乡。

2013年1月31日,经请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销毛坝乡,设立毛坝镇,以原毛坝乡的行政区域为毛坝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毛坝。[2]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毛坝乡辖15个保。

1984年,毛坝区辖10个乡(镇)、40个村、396个村民小组。

2011年末,毛坝乡辖沙坝、五一、跃进、田坝、花板、石板、芭蕉、五二、柏腊、农科、联峰、四溪、双溪、人头山、夹壁、新河、山青、青岩、双泉、双河、联心红卫、新华、马鹿、白岩、咸池、桃花、中寨、杉木、上坪、清水、车罗、茶塘、向阳、楠木、喻家、老木、兰田、池坪、竹园、和平、甘道、苦茶、善泥村44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坝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沙坝社区、青岩村、夹壁村、农科村、五二村、竹园村、善泥村、田坝村、新华村、喻家村、楠木村、兰田村、四溪村、清水村、双河村; 镇人民政府驻毛坝。[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毛坝镇地处利川市东南部,南与咸丰县接壤,西与恩施市交界,北与元堡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48千米, 区域总面积325.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毛坝镇境内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错,周缘高山耸峙,构成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内坡度和缓,相对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平均海拔720米。最高峰位于东部的星斗山,海拔1751.2米;最低点海拔高度650米。

气候

毛坝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无霜期平均为210天。年平均降水量1471.7毫米。

自然灾害

毛坝镇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雪冰雹等。干旱天气多发生于夏秋两季。旱情最严重的是在1959年,从7月1日开始到9月20日结束,长达82天。暴雨、洪涝平均每年3次,以7月最多。大风天气4月最多。1997年6~8月,暴雨洪涝泥石流和2006年1~3月,持续46天冰冻低湿天气,是百年一遇自然灾害,造成7.6万亩茶叶受灾,茶农损失2.6亿元。

自然资源

2011年,毛坝镇耕地面积39750亩,人均0.9亩;林地面积40.5万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辖区总人口4319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448人。另有流动人口8264人。总人口中,男性23101人,占53.5%;女性20091人,占4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6.2‰,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10.1‰。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户籍人口为42309人。[4]

经济

综述

2011年,毛坝镇财政总收入4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万元,比上年增长42.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2万元,增值税56万元,企业所得税1万元,个人所得税16万元。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有工业企业21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2个。

农业

2011年,毛坝镇农业总产值33062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生产粮食18541吨,人均413.9千克,其中水稻7221吨,马铃薯223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生漆等。茶叶种植面积97079亩,产量8536吨;生漆面积200亩,产量13833公斤;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55亩,产量19吨;蔬菜种植面积9217亩,产量5026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毛坝镇生猪饲养量78753头,年末存栏33600头;羊饲养量12000只,年末存栏7000只;牛饲养量7006头,年末存栏4806头;家禽饲养量45000羽。生产肉类4389吨;畜牧业总产值4982万元。

工业

2011年,毛坝镇工业以茶叶加工为主。工业生产总值2.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70%;拥有工业企业11家,职工1423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商贸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商业网点553个,职工830人。2011年,毛坝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金融业

2011年,毛坝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4.1%。

邮电业

2011年,毛坝镇邮政纯收入95万元,全年电信业务纯收入80万元。[5]

交通运输

毛坝镇境内有248省道,县乡级公路8条。南距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1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05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7所,在校生3273人,专任教师2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16人,专任教师8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5%。2011年,毛坝镇教育经费1373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0个,会员550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职人员4002人;电影公司1个,电影放映单位2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44个,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11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张,固定资产总值0.1亿元。专业卫生人员40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毛坝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9%。

社会保障

2011年,毛坝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户,人数57人,支出16.7万元。城市医疗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8人次,支出1.3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35人次,支出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05户,人数3435人,支出243万元,物价补贴8.2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2人,支出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3人,支出27.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2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68人次,共支出3.2万元;农村临时救济244人次,支出6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050人,紧急转移安置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2万亩,倒塌房屋28间,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救灾支出16.5万元。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个。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00万元。国内函件10万件,国内汇票6.7万笔,国内异地特快5600万件,征订报纸1340份、期刊40O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7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00户;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宽带接入用户500户。[6]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毛坝镇因辖区多生长茅草,称茅坝,后谐音为毛坝而得名。

文物古迹

永顺桥

永顺桥位于花板村2组,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东北~西南横跨三湾河。当古毛坝去团堡、施南府等地的要道。单孔复拱式凉桥,全木结构,长24米、宽2.9米,桥面离水面17米,桥廊8列32柱,悬山瓦顶,高3.3米,桥头立咸丰九年刻《降之百祥》纪念碑。现桥为1990年修缮后面貌。为恩施州级保护文物。

继善高桥

继善高桥即"农科桥",位于农科村四组。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呈南北连接横跨于毛坝河上,俗称高桥。为单孔平桥,石砌台实腹石板拱结构,长15米,宽7米,离水面14米。桥南头崖上立建桥碑两通,高1.75米,宽0.82米,厚0.18米。桥上古道为古毛坝经青岩至利川的运盐大路。现桥身主体保存完好,结构较稳定。桥面石部分歪闪,石栏杆大部分散失。

桥东崖壁有功德碑两块:"继善高桥"、"同结善缘"。序文中写道:"我南六保壁断崖悬,固属西南险径,山长水远,实为楚蜀通衢。前建石桥,既触波涛崩圮,继设木渡,复为风雨摧残。爰鸠同志美杭,修增其寻"。据当地老人讲,桥下正中原挂有宝剑一把,剑锋朝上游,意为使得龙王不敢抬头,无水患之灾。该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锈掉坠入河中。又传说当年桥修好后,需要有有头有脸的人物第一个走过去,恰逢"长毛"石达开入川,就请他来"剪彩"。

继善高桥

桥下游紧挨着就是高桥电站遗迹,系1969年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仍在使用。新旧两个世纪的产物相依相伴。

回龙寺

回龙寺,俗称张爷庙(即汉桓侯张飞庙),位于利川市夹壁村,明代古刹。始建年代不晚于明朝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 坐西朝东,占地约1000平方米,有门厅、前殿和正殿。 1960年代拆毁,现仅存西门遗址,该石门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寺庙住持显光、觉聪所建,其上仍镌刻三副对联、一句横批及其左右题款、一幅太极图,另残存西门竣工纪念碑。

根据清同治版《利川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利川知县金祖昌来到回龙寺,当时寺僧向他乞书的"回龙寺"三字,他欣然应允并题诗一首:

《夹壁回龙寺》

山房雨湿近黄昏,

借读传灯净六根。

愧我腰无学士带,

且留三字镇山门。

利川市志记录了其中一副精彩对联:

夹壁腾辉,佛焰悠明,万古照彻三千世界;

回龙霞霭,神光远映,千秋澄清四大部洲。

利咸古盐道

利咸古盐道的兴盛,源于清朝政府两次"川盐济楚"政策。由于川盐运送业的兴起,出现了专为运盐的挑夫(俗称挑二)提供歇脚的集镇。就利咸古盐道而言,沿途有李子凹、瑞坪、红椿沟、青岩、毛坝、喜生坡、黑洞(今黄金洞)、金洞寺、石人坪、青坪、梅坪等十多个大小不同的集镇,可谓10里一小镇,30里一大镇。在这些集镇中,青岩古镇尤其繁华兴盛。上述步青桥及字库塔、高桥、青龙寺等均位于盐道线上。盐道线上的小拱桥建于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位于茅坪,因建采石场而被炸毁。

清代民国古墓

清代民国古墓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王问廷夫妇墓、刘魁夫妇墓、黄门陈君墓、杨玺夫妇墓、马鹿杨氏家族墓地。根据这些墓碑记载,这些墓大多是清雍正年后建的,道光、光绪年间居多,而且墓主人大多是西迁入恩施地区的汉人,借此可以研究该地改土归流的汉化的历程。

刘家老屋

刘家老屋位于石板村8组猿猴架。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前,坐西北向东南,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平方米。共三厢两院,全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木刻窗花多种多样。东院正屋面阔四列三间,宽15.9米,进深6.5米,脊高6.4米,厢房面阔两间,宽6.9米,进深5.36米。西院正屋面阔五间,宽21米,进深6米,脊高4.9米,西厢吊脚楼面阔11.2米,进深4.8米。建筑整体保存较好。

苦茶村石庙群

苦茶村石庙群位于苦茶村料泡溪,4座相连、其中2座保存完好,分别为光绪和道光年间文物。主要内容记载是当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等内容,是古代的善缘文化石庙。

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石庙为"二宫二圣庙",位于料泡溪溪边如船头的巨石之上,高约2米,系"五谷庙、万天宫、东岳宫、飞山庙",分别祭祀农神、李冰父子、山神、少数民族领袖杨再思。其碑文为:"五谷庙、万天宫。大清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众修二宫二圣庙宇,七年邀约众姓人等装修,神像登位,保一方清吉,四番(缺两字),五谷风登,人民清太,风调雨顺,国泰平安,至今神显神应。解修庙宇,永古千秋。解修首士 吴秀典。"

"东岳宫、飞山庙。同修善缘首士 吴秀本、吴秀位、吴秀翯、罗昌玺、吴秀东、罗昌相。大清光绪八年六月初二日天定辰时。"

红色文化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同志率领工农红军由咸丰转战利川,先后在毛坝人头山、青岩村、夹壁村 一带活动,组织了以吴国清为领导的游击队,镇压了土豪劣绅,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当地仍流传鼓舞人心的民歌:

青岩洞、青岩坡,爬上青岩望鹤峰。

不求天、不求神,只求红军和贺龙。

五更天亮喜讯来,贺龙红军到青岩。

土豪劣绅都跑掉,穷人个个乐开怀。

2017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中共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毛坝夹壁建贺龙广场,树贺龙元帅雕像。[7]

风景名胜

综述

毛坝镇素有"梦幻6海"之说,有"大茅坡云海品味摄影,星斗山林海科研观摹,五二村茶海农事体验,人头山漆海奇景观光,新茶园竹海绿色沐风,新河村民族歌海互动互融"以及"唐崖河天然神浴休闲,夹壁红三军遗址怀古,步青桥字库文化感悟,花板溪观猴品茶"等特色旅游资源。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星斗山位于利川东南隅,距利川市城70千米,总面积1.2万亩,主峰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对高差很大。该山山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起恩施磨搭沟,南抵咸丰三阵岩,西至利川田坝,北临利川花板溪。为利川、恩施、咸丰三县(市)界山。山顶曾有明代天启时所修的三邑寺一座。传说,该山主峰隔天宫极近,常有神仙摘星辰当灯,来往于星斗山与天宫之间,故名星斗山。

1980年,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筹建,1981年12月,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同时还设立了"星斗山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处",负责研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保护繁衍珍稀树种。星斗山地处我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地带,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貌,使该区植物呈现出古、老、稀的特征,而且具有东西南北中各带相互渗透的过渡特点。该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有关部门反复考察,截至1986年,该区有维管植物187科,553属,1019种。其中:蕨类植物2l科,36属,54种;裸子植物7科,16属,21种;被子植物159科,501属,944种;木本植物中,有乔木193种,灌木351种,木质藤木本61种。古老稀有珍贵树种有秃杉、珙桐、银杏、钟萼木、利川银鹊等40余种。珍贵花卉植物有兰草、凌霄花、各色杜鹃、湖北白花木兰等100余种。这里有"药园"之称,天麻、北三七、扣子七、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等数十种名贵中草药材在这里大量生长。星斗山动物种类繁多,有鸟类6目,13科,41种;兽类20余种,蛇类10余种。据统计,利川重点保护植物占全国/全省该类植物的比例为:一级占全国的37.5%,全省的100%;二级占全国的7%,全省的52.6%;三级占全国的4.4%,全省的47.4%。而这些重点保护植物,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星斗山。

大茅坡云海

毛坝镇北部的大茅坡位于麻山南麓,非常陡,有盘山公路和云海日出奇观。一般会天晴的清晨在大茅坡观景台就可以欣赏到云海景观,时如千军万马出征一般浩浩汤汤、气势磅礴,时如蓬莱仙岛耸立于波涛之中,又时如含羞的少女不肯摘下神秘的面纱。[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