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毛姆

增加 4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File:毛姆.jpg|缩略图|右| 毛姆]]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643910731&di=f37514a776f892794ecd0fce9fc8ace8&imgtype=0&src=http%3A%2F%2Fcdnimg103.lizhi.fm%2Faudio_cover%2F2017%2F02%2F11%2F2584601241085439495_320x32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AF%9B%E5%A7%86&step_word=&hs=0&pn=32&spn=0&di=1599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651377003%2C1886279744&os=3911791553%2C1121181370&simid=3357179267%2C292020999&adpicid=0&lpn=0&ln=1836&fr=&fmq=159463378046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cdnimg103.lizhi.fm%2Faudio_cover%2F2017%2F02%2F11%2F2584601241085439495_320x32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stzit_z%26e3Bu4AzdH3F8b8ld08AzdH3Fdcb9cd09d89nl9bnl8a&gsm=2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威廉·萨默塞特·毛姆</big>'''(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019590/b6b0KZbvLzWuqHFq2WDke96tYpLaATRE3AnXLhJ-TS5QNv0JKCKRwBALOImWI5RHYF3uV9eAKXNGwvJee5xovUmGNrBHN3qMq6DLmjyi-oeOGtRS  毛姆 注定要与一场八卦风暴紧紧相连,新浪新闻]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
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
<p style="text-indent:2em;">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 [[ 法国 ]] 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
<p style="text-indent:2em;">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以16世纪 [[ 西班牙 ]] 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
<p style="text-indent:2em;">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019590/4b91_Lm4paJb3KzU9tmEzyD0__ZzwiCP5wxeZd12Ps-CGV2Kh_GvDxHwEkgV96PylpmLX7pU3PcdqmiFDv25k68Wrj49bUVnPqFK 1874年1月25日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毛姆诞辰 ,搜狐新闻] </ref>,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1892年初,他去德国 [[ 海德堡大学 ]] 学习了一年。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
<p style="text-indent:2em;">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08年,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佛烈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和《探险家》,其中<p style="text-indent:2em;">《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希望之乡》(1913)、《卡洛琳》(1916)、《我们的前辈》(1917)、《家庭与美人》及《圈子》(1921)。
<p style="text-indent:2em;">1913年起,毛姆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批评家们认为它写得并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别的作品中的冷静观察深刻。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 [[ 十月革命 ]] 。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如《总结》(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 ,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 [[ 英国女王 ]] 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英文名 !! 出版时间
|-
| 《兰姆贝思的丽莎》|| Liza of Lambeth || 1897年
<p style="text-indent:2em;">我最早看毛姆的时候,他的长篇我觉得索然无味,从此就没有看过这个作家的短篇。我没想到他的短篇可以写得那么好,他使我忽然之间回到以前的时代。
<p style="text-indent:2em;">我觉得毛姆的写作很有趣,我觉得有这么两类作家:第一类作家的精神很稳定,但他笔下的人物多少有一点精神问题,比如毛姆;还有一类作家,作家本身的精神很不稳定,写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毛姆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像一个长辈,他写小说开篇的语句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跟你说一下人生吧。”只有 [[ 英国 ]] 作家身上才特有这样的东西,这个是英国文学中非常特殊的部分。毛姆的小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我觉得毛姆特别善于处理非常微妙的东西,这种东西大概也是都市化带来的问题,这个在乡村中间是不会存在的。
毛姆经典作品,若无痛彻心扉悔悟,何来女性的自我救赎
{{#ev:youku|XNDM1NTMyMDk0MA|alignment=left}}
{{Reflist}}
[[Category: 英国 文社科藝術人物]]
[[Category:作家]]
7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