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毛躄鱼

毛躄鱼(学名:Antennarius hispidus)是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鱼类。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内,

最大个体可达148毫米,为蹙鱼属中个体较大者。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尾柄宽短,

尾柄长稍小于尾柄高。头较高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额部在第二、第三背鳍棘间有一凹窝区,

皮肤表面光滑。吻较短,大于眼径。眼较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上位。鳃孔小,圆形,鳃耙退化。

体无鳞片,但皮肤粗杂。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皮须状突起。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

起点在第二背鳍后部下方,鳍条均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腹鳍喉位,较小,

最后一鳍条为分支鳍条,其余均不分支,腹鳍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均为分支鳍条。

鲜活标本淡黄色或黄褐色,有许多深色带纹。液浸标本淡褐色,腹部无色,各鳍及头体上均具不规则形的黑

褐色斜带或斑纹,眼周围有5-6条黑色条纹排列呈放射状。吻触手末端的拟饵体黑色。

毛躄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浅水滩或岩礁中,或随海藻漂流,或栖居于珊瑚礁内。

属浅海底栖性物种,肉食性,常挥动吻触手引诱小鱼予以吞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包括东非、印度以及马来西亚到摩鹿加群岛,北到中国台湾,南至澳大利亚北部。

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东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中文学名毛躄鱼 拉丁学名Antennarius hispidu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目鮟鱇目

亚 目躄鱼亚目科躄鱼科

亚 科躄鱼亚科属躄鱼属种毛躄鱼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Bloch & Schneider,1801

目录

形态特征

背鳍Ⅲ,12;臀鳍7;胸鳍10-11;腹鳍Ⅰ-5;尾鳍9。

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内,最大个体可达148毫米,为蹙鱼属中个体较大者。体长为体高1.4-1.9倍,

为头长1.5-2.0倍。头长为吻长4.2-6.3倍,为眼径9.1-18.4倍。

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背缘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尾柄长稍小于尾柄高。头较高大,

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第二、第三背鳍棘间有一凹窝区,皮肤表面光滑。吻较短,大于眼径。

眼较小,眼间隔宽突,眼间隔宽为眼径2.3-3.8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较大,圆形,后鼻孔大,

椭圆形;嗅囊发达,具初级嗅板13-14片。口大,上位,口裂几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

颌齿尖锐而长,排列呈梳状;犁骨齿呈2块横列齿从;腭骨齿每侧1块,呈纵列带状。唇发达。鳃孔小,圆形,

位于胸鳍基底下方。第一鳃弓背部无鳃丝,腹部仅前半部具鳃丝,鳃丝发达。鳃耙退化。

体无鳞片,但皮肤粗杂,密被细绒状皮棘,皮棘两叉形,第二、第三背鳍棘间的四陷光滑。侧线不甚明显,

由一些侧线管孔连接而成。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皮须状突起。

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竿状,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约等于或稍长于第二鳍棘,

第一鳍棘的支鳍骨的前缘在上颌联合的前方;拟饵体为一球状穗,由许多丝状突起组成,拟饵体最长的可达体长

的10%;第二鳍棘紧接在第一鳍棘后方,较粗强,基部为皮肤所包,棘端较钝,其后方有皮膜与头部相连;

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约为体长的19.9-26.4%,全为皮膜所包,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背鳍棘和

第二背鳍均较远。第二背鳍较长大,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前部鳍条不分支,后方约4鳍条为分支鳍条。

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后部下方,鳍条均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

埋于皮下,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较小,最后一鳍条为分支鳍条,其余均不分支,

腹鳍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均为分支鳍条。

鲜活标本淡黄色或黄褐色,有许多深色带纹。液浸标本淡褐色,腹部无色,各鳍及头体上均具不规则

形的黑褐色斜带或斑纹,眼周围有5-6条黑色条纹排列呈放射状。吻触手末端的拟饵体黑色。

栖息环境

毛躄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浅水滩或岩礁中,或随海藻漂流,或栖居于珊瑚礁内。分布水层自表层至90米,平均为45米左右。

生活习性

毛躄鱼属浅海底栖性物种,肉食性,常挥动吻触手引诱小鱼予以吞食。 能用肢体一般的腹鳍在海底行走,

它们身上的斑纹常常变幻,以便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藏身。还能改变颜色,如浮在海藻间,

俨然变得同海藻一样;这种巧妙的伪装,使这些的防卫与捕食能力大为增强。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包括东非、印度以及马来西亚到摩鹿加群岛,北到中国台湾,

南至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东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繁殖方式

母鱼通常产下筏状卵块,内具有相当多的卵粒。 躄鱼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

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在产卵之前,雄性

和雌性分别穿过底部,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部。雄性的鼻子通常与雌性的排气口直接接触。在此期间,

雌性鱼会因产卵而肿胀,通常会膨胀到正常大小的两倍。两鱼冲向水面,

卵块从雌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种鱼可能会产卵好几次。

主要价值

毛躄鱼除研究外,亦可用于科学教育,不具渔业利用价值。

物种危害

毒器是背鳍3枚触角状硬棘,据报道可能具有毒腺。人被刺后,毒液进入伤口,立即产生剧烈的刀割样疼痛,

并向周围扩展,有的还可扩展到腋部和腹股沟,常持续数小时以上。被刺后应挤出毒液,洗净伤口,

拭干后,涂抹杀菌剂或抗破伤风药剂以防感染。水中作业人员须提高警惕,

不要用手捕捉这类小鱼,以防刺伤。 [1]

参考资料

  1. 毛躄鱼,搜狗,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