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遂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遂墓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毛遂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1]

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确认鸡泽县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鸡泽县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确认。

修建历史

《鸡泽文史资料》指出在“郡城西南”。 据《永年县志》载:“在(府)城西南五里的大堤内有毛遂墓”。“毛冢高耸”是永年历史上著名的“平干八景”之五。相传,当年毛遂墓墓冢高大,占地面积几十亩。毛遂墓前曾有墓志,在清末战乱年代被驻守永年城内的盐警盗去,下落不明。解放后,墓旁尚存一通石碑,上书“毛遂先生之墓”。可惜“文革”中坟丘被 削为平地,并分给一户农民当了自留地。后来这位农民仰慕毛遂先生的贤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垒起了坟丘。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 ”的新墓碑,使之成为供后人观瞻、凭吊的一处著名景点。

明代永年籍的太仆丞申佳允曾写过一首谒毛遂墓的诗:“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消磨,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可惜后来坟丘被削为平地,并分给一户农民当了自留地。这位农民仰慕毛遂的贤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垒起了坟丘。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平原君封古时广府(曲梁)即今河北省永年县,作毛遂的封地。 河北永年县毛遂墓内曾有墓志,清末战乱年代,被驻扎在永年城内的盐警(管理盐商的警官)盗去,下落不明。 1993年,永年县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约2米,正中书“毛遂之墓”,左上角书“平原君上客谏议大夫”。

毛遂故里

《鸡泽县志》载:东营村原名毛官营村,位于县城北三里处,相传是毛遂的故乡。自明代“燕王扫北”起村名便称毛官营,1938年改为北营村,1952年拆北营为东西两村,遂名东营村,沿用至今。2009年5月,市民政局与市地名办现场批复,鸡泽县东营村恢复原名毛官营村。这意味着沿用千年的毛官营村被改名五十多年后,又恢复了其毛遂故乡这一“正身”。 明、清、民国几部《鸡泽县志》都有记载:毛遂是鸡泽人。鸡泽于隋开皇六年置县,是千年古县。

《广韵》载,“毛姓”始于周武王的弟弟毛公。战国时毛遂选择了漳河边上的鸡泽住了下来,故毛遂乃鸡泽人。鸡泽群众口碑相传,“毛遂是毛官营村人”。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确认鸡泽县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鸡泽县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确认。

经考证,韶山毛氏家族的祖地及迁徙地可以概括为,岐山(祖食邑地)——巨鹿(祖地采邑今河北鸡泽)——阳武(迁徙地今河南原阳县)——浙江(迁徙地)——江西(迁徙地)——云南(迁徙地)——湖南(迁徙地)。从迁徙路线可以看出,毛遂、毛苌与湖南韶山毛氏一脉相承,鸡泽毛氏与韶山毛氏血脉相通。

清光绪七年(1881年)湖南韶山二修族谱《源流记》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作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经训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源根,历历可根。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赫耀千古矣。"从湖南韶山二修族谱可以看出韶山毛氏是鸡泽毛亨、毛苌的后人。

韶山毛氏宗词敦本堂有一副楹联,"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定有完人",寄寓了毛氏家族人的追宗敬祖、光炳祖业的思想。毛氏家族世代相传,果然在第二十代子孙中,出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伟人--毛泽东。 鸡泽毛遂、毛苌与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脉相传的,鸡泽毛遂是韶山毛氏先祖,毛泽东是鸡泽毛遂直系后裔。

相关诗句

《谒毛遂墓》

申佳胤(明进士,大仆寺丞,谥端愍,永年人) 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消磨, 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 碑自苍苍自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 几回凭吊南郊墓,野树红花满碧萝。

《毛遂墓》

段三才(清乾隆二十三年进士,永年人) 食客三千事若何?毛君冢下一相过。 从成初觉囊中贵,颖利无嫌公等多。 老树苍烟迷楚赵,荒原幕雨暗松萝。 紫貂侠少知存否,泪洒西风逐逝波。

《毛冢》

姚升 (清康熙举人,知县 ,永年人) 先生侠骨自嶙峋,古冢依稀辨未真。 影落荆榛消白昼,声留猿鹤照青磷。 囊锥曾笑三千客,按剑宁同十九人。 不有平原知己在,谁将风木又重新。

《正月十五望毛公墓》

金振声(清乾隆十三年进士,永年人) 极目城头正渺茫,毛公孤冢傍寒塘。 英灵不随东风散,侠骨应连春水香。 记事当年无断碣,愁人千古有斜阳。 徘徊更向西南望,漠漠晴沙起雁行。

轶事典故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人),年轻时游赵国,为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没有名声,不被人所知。 赵惠王九年(公元前289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大军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决定在客中选20名文武兼备者同往楚求救兵马。平原君门客中选中19人,就缺1人。这时,毛遂站出来说,“就让我凑够数吧”。平原君问:“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又说:“世上凡是有才能的人,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锋利的尖就能露出来,先生来我门下三年之多,我从没听到你有什么本领,你还是留下吧。”毛遂答言:“是不是把尖锥,可谁也没把我装进口袋里呀!不然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听后便答应把他带上同赵楚国,同随的19人都嘲笑毛遂自不量力。

平原君到了楚国,谈判从早上到中午,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偑剑上堂,大声喝道:“合纵发兵,是三言两句的事,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对毛遂出言不逊。毛遂怒目按剑直逼楚王,慷慨陈词:“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士兵,是可以称霸的大国,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打败仗,甚至连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的奇耻大辱。联合搞秦最根本的是帮助楚国报仇雪耻,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亏心愧吗?”这一番话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决定出兵。并同平原君歃血为盟,协力抗秦。从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