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锥(学名:Castanopsis fordii Hance)是壳斗科、锥属乔木,高可达30米,老树的树皮纵深裂且甚厚,二年生枝的毛较少。托叶宽卵形,顶端略钝,叶革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兼有倒披针状长椭圆形,稀圆形,基部心形或浅耳垂状,少有圆形,中脉在叶面明显凹陷,侧脉稀较少,嫩叶叶背红棕色,成长叶棕灰色或灰白色;叶柄粗而短,雄穗状花序常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密集,花被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雌花的花被裂片密被毛,果序轴与其着生的枝约等粗,坚果扁圆锥形,密被伏毛,3-4月开花,次年9-10月结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省南部、广东、广西东南部。生长在海拔约1200米以下山地灌木或乔木林中,在河溪两岸有时成小面积纯林。

毛锥树皮厚,暗灰褐色,外皮粗糙,内皮红褐色,韧皮纤维发达。心边材分明,心材红棕色,年轮分明,半环孔材,木质部仅有细木,射线材质坚重,有弹性,结构略粗,纹理直,在红锥类材质较次,是萌生林的先锋树种之一。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8-15米,大树高达30米,胸径约1米,老树的树皮纵深裂且甚厚,芽鳞、一年生枝、叶柄、叶背及花序轴均密被棕色或红褐色稍粗糙的长绒毛,二年生枝的毛较少。托叶宽卵形,宽达7毫米,顶端略钝,有多数的纵细脉,常较迟脱落。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兼有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9-18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或甚短尖,稀圆形,基部心形或浅耳垂状,少有圆形,全缘,很少在顶部叶缘有甚浅裂的1-3个细裂齿或浅波浪状,中脉在叶面明显凹陷,侧脉每边14-18条,稀较少,在叶面裂缝状凹陷,网状叶脉明显或纤细,叶背红棕色(嫩叶),棕灰色或灰白色(成长叶);叶柄粗而短,长2-5毫米。

雄穗状花序常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密集,花被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12枚,雌花的花被裂片密被毛,花柱3枚,长不及1毫米。果序长6-12厘米,果序轴与其着生的枝约等粗,横切面径达12毫米;壳斗密聚于果序轴上,每壳斗有坚果1个,连刺径50-60毫米,整齐的4、很少兼有5瓣开裂,刺长10-20毫米,在下部合生成多束,被短柔毛,壳壁厚3-4毫米,外壁为密刺完全遮蔽。坚果扁圆锥形,高12-15毫米,横径15-20毫米,密被伏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约1/3。花期3-4月,果次年9-10月成熟。[1]

产地生境

在中国浙江,毛锥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庆元、龙泉、遂昌、松阳、景宁、文成、泰顺、平阳、苍南等县,垂直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在湖南,其主要分布在湘南、湘西南地区,垂直海拔分布在500-1000米;在江西省主要分布于南部25°40′N的南岭山地丘陵,垂直海拔分布在300-700米;在福建,其主要分布于海拔200-1000米的闽浙山地至南岭山地及其低山丘陵,而以海拔7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分布较为普遍。毛锥是中国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毛锥林类型不多,纯林几乎没有发现,常与罗浮栲、鹿角栲、栲树、钩栲、木莲等组成混交林。

主要价值

毛锥是萌生林的先锋树种之一。树皮厚,暗灰褐色,外皮粗糙,内皮红褐色,韧皮纤维发达。心边材分明,心材红棕色,年轮分明,半环孔材,木质部仅有细木射线。材质坚重,有弹性,结构略粗,纹理直,在红锥类材质较次,为中国南方较常见的用材树种,但常遭砍伐,大树少见。

繁殖方法

播种与覆盖:3月下旬种子萌动时应及时播种。每袋播种一粒,播种后盖土1-2厘米,最后再覆盖一层木质锯屑,以保持苗床湿润。

栽培技术

管理:苗期应注意浇水与除草。播种后保持苗床湿润,切不可积水,出苗后保持适当土壤湿度。5-8月高温季节要勤浇水。在7、8月份,可每隔10天对整个苗床灌水1次,但不可淹到苗木地上部分。9月中旬之后,要注意控水。遵循“拔早、拔小、拔了”原则,对营养袋的杂草用人工拔除,在雨后傍晚或是浇透水的傍晚进行。

追肥:5、6月份当幼苗长出2-3片叶、幼苗侧根开始生长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将尿素泡水后,采取喷壶浇施。7、8月份用复合肥追肥,同样为将复合肥泡水后采取喷壶浇施。三种配比基质苗木一半采用每隔10天浇施一次,另一半采用每隔20天浇施一次。

遮阴:4月中、下旬,幼苗出土后,要搭荫棚遮阴。在9月下旬后逐渐拆去遮阴物,以加强苗木木质化。

病虫防治

根部害虫主要有地老虎等,可在营养基质配好后,用90%的敌百虫或52%的马拉松乳剂500-600倍液进行喷洒并充分搅拌均匀。苗木长叶后,主要是防止尺蠖类危害。发现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喷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