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毡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毡房

中文名称: 毡房

特       点: 携带方便

作       用:防寒、防雨、防地震

外文名称: Boz yu,Kyiz yu

民       族: 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

拼       音: zhān fáng

毡房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是游牧民的重要创造。柯尔克孜语称“博仔宇”,哈萨克语之为称“克依仔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1]

历史

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以游牧为主的突厥部落民族,逐水草而迁徙,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就创造了易于支撑和拆卸毡房,以便于其游牧迁徙。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孙[2]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3]。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走进毡房,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异域风情,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类型

毡房归纳为两类:哈萨克毡房和柯尔克孜毡房。

哈萨克毡房

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

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4]

柯尔克孜毡房

柯尔克孜族洁白的毡房,下半部为圆形,上半部为塔形,以象征白雪和他们的摇篮——绵延起伏的山峰。它比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毡房略高而顶尖,也同样具有冬暖夏凉、不存水积雪、拆装快捷、搬运方便的特点[5]

毡房的材料

毡房的材料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的绳子和牛筋连接固定,既轻便又牢固;门框和门用松树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构架不用一枚钉子、楔子等金属工具。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

毡房的结构

规格

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栅栏一般可分两种:一种是宽眼栅栏,称为“风眼”。这种栅栏轻便,但经不起风吹。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然较笨重,却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栅栏都是用方形的细红柳木杆横竖交错而成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串进扎紧,搬时可收拢。每块栅栏宽约3.2米一3.5米,高约1.5-1.7米。

围墙

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这种芨芨草都要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用红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等彩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使毡房美观漂亮。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几千根芨芨草,还要把它编织起来,单这一项就得花很大功夫,然后在墙篱外面用毛绳拦腰扎紧,包上毛毡。扎围墙的主带(毛绳)是用染成黑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的绒毛编成的,宽约25-40厘米,捆在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既能保护围墙和房杆不受损坏,又能使毡房更加美观。

穹顶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杆搭成骨架,一般四块围墙的毡房,有房杆65根左右,木圈顶有65个洞眼。8块围墙的毡房则有房杆90根左右。房杆由红柳木做成,长约3米一3.2米。靠毡房墙的篱一头弯曲呈方形,这是与蒙古族的住房主要不同处。而“蒙古包”靠墙的篱不是弓形,而是直的。房杆的上头则笔直光滑细圆,房杆的下端有1米多长的细毛绳捆在房墙上,顶端插入直径1米左右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它是用三截弧形的水头加工做成的圆形,接头处用牛皮包扎,上面打洞眼,作穿房杆用。还用4根(或6根)圆细木交叉窝成半圆形,嵌在圆形木圈顶上,呈锅底朝天形。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

围毡

毡房屋架搭好,栅栏围墙外的芨芨草帘也围好后,再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顶部中央开一直径1尺左右的天窗,上安一活动毡盖,白天通风,接收阳光及排除屋内炊烟,夜间和雨雪天盖上。所有围毡、篷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最后用毛绳在外面拦腰扎紧。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高,以防积雪和严寒,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杆搭骨架。撑杆是下部弯曲、上部笔直的小木杆。当把栅栏拼合绑扎成圆形围墙后,把撑杆的下端绑扎在栅栏的上端,撑杆顶端插入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

毡房屋架搭好之后,栅栏围墙外围上一圈五颜六色的、用毛线编织成的芨芨草帘,然后再外围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天窗上盖顶毡。天窗的作用是通风透光,排除屋内炊烟等。天窗盖是活动的,白天打开,晚上或刮风下雨,下雪时盖上。围毡、逢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

视频

毡房 相关视频

哈萨克族毡房
柯尔克孜族毡房的来源历史!
柯尔克孜毡房

参考文献

  1. 毡房 灵动于指尖的草原木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8-2-28
  2. 汉朝时期的乌孙国在哪里?猎骄靡又是谁?,趣历史,2019-12-09
  3. 悲愁歌,古诗大全
  4. 哈萨克族的毡房,中国网,2009-5-7
  5. 走村串寨---柯尔克孜族,搜狐博客,20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