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主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分为3大党派:建制派、民主派和本土派列表原图链接来自 独家网 的图片

民主派英语:Pro-democracy camp),又称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简称泛民、泛民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之一,广义上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普遍选举的政治人物与组织。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反对党或在野阵营民意不及执政党的情况,民主派在立法局引入直选以来直至主权移交后的立法会换届选举中,一直以约六成普选票数力压建制派。惟受制于非普选的功能组别议席,民主派未能争取立法会议席过半(除了1995年外)。

民主派支持并推动香港民主发展,但内部可根据抗争方式、路线,以及社会与经济立场上的不同,分为多个党派及团体,当中包括温和民主派及激进民主派,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在政治光谱扩阔底下的变化,透过妥协、谈判、对抗等不同路线分裂而成。

建制派及亲中媒体一般将其贬称为“反对派”,在提及民主派政党的时候则会加上引号。

名称缘起

早期民主党联合其他较小的民主派政党如民协、前线及独立人士组成民主派。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后,四十五条关注组的崛起,连同民协、前线、职工盟、街工、社民连等政党,各自形成与民主党相若的影响力,“泛民主派”一词亦因此大量使用,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为了协调组建泛民区选联盟,在立法会组建泛民会议,后分别改为使用民主派区选联盟、民主派会议的名称。

自从政务司司长许仕仁首次以“反对党派”称呼反对2007年政改方案的议员,如《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亲共传媒就开始以“反对派”称呼他们。有部分民主派政党对“反对派”这一称谓并不反感,例如社会民主连线在2008年立法会选举中以“旗帜鲜明的反对派”作为他们的宣传口号[1]

2016年后,有传媒和官员以“非建制派”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组成的阵营,很多时候也作为“民主派”的同义词。

历史

民主派一直担起争取香港民主的旗帜,其历史开始追溯自1980年代的中英谈判。在此之前,英籍的贝纳祺于1949年成立的香港革新会及其他政治团体也曾争取过全面直选,惟影响力不大。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社会普遍受冷战思维影响,民间组织大致分成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左派及支持中国国民党的右派。六七暴动后[2],左派一厥不振,备受港府打压;而右派也因蒋中正逝世,加上逐渐融入香港社会,势力有所下降。

在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反贪污捉葛柏、争取文凭教师合理薪酬运动、金禧事件、保钓运动、艇户事件等,多由新兴起的民间团体领导。炽热的社会运动风潮因此聚集了一批关注社会的人士,为1980年代民主派的兴起提供基础。

视频

民主派  相关视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动画——民主篇
人民民主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