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气候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气候区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名词解释

气候区(climatic province),指根据地球上气候的特征而划分的区域。应用较广泛的是是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P)1900年提出的,称为柯本气候区。

气候区划类型

有关气候区域的划分,有着不同的类型。比如按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农业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航空气候区划等;根据区划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全球气候区划、全国气候区划和地区气候区划等。

而不同的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区划指标。“气候区划以气候指标为主,以诸如地貌类型、地势高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其他自然因子指标为辅。气候区划指标的选择随区划的目的和种类而异。”廖要明说。以农业气候区划为例,划分时以温度、降水、作物越冬条件为主要指标,而建筑气候区划则以风压、雪压、冻土深度等为主要指标,至于航空气候区划,就会以能见度、雷暴日数等为主要指标。

发展历程

古希腊人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这种分带反映了地球气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因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A·苏潘1879年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5个气候带。

W·P·柯本在1900年至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5种气候带。

贝尔格1925年根据气候同自然景观的关系,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将全球低地气候划分为11种气候带(型)。1936年至1949年,阿利索夫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13个气候带。这种分带既反映了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也反映了大气环流和洋流对热量、水分的传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气候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

1959年至1978年,斯特拉勒父子以气团的源地、分布和气候锋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为基础,并参考气温和降水指标,将世界气候划分为3个带、13个型和27个亚型。

我国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区划大多是以≥10℃活动积温或≥10°C日数为主来确定温度带界限指标的。在拟定界限指标时,重要依据是植物分布和农业上的差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气侯区划,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态气侯的内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以≥10℃等效积温作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将全国划分Ⅰ为赤道热带、Ⅱ为中热带、Ⅲ边缘热带、Ⅳ南亚热带、Ⅴ中亚热带、Ⅵ北亚热带、Ⅶ南温带、Ⅷ中温带、Ⅸ北温带、Ⅹ寒带等10个一级温度带。然后在各温度带中根据g干湿气候型等级,划分湿润(M)、半湿润(SM)、半干旱(SD)、干旱(D)和极干旱(DD)等30个气候区。西蔵东南端、四川和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因坡陡峭,某些温度带水平面积很小,不在图上划出,予以略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