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气候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气候带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气候带(Climatic zone)是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与土壤风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由于受气候影响,地球表面的土壤也呈现与气候带相一致的地带性分布。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苏潘(A.Supan)于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C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C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5个气候带。

柯本(W.P.Koppen)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釆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标划分的气候带较天文气候带更接近于实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