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通常,水相是由各种金属离子组成的水溶液。在萃取过程中,水相作为被萃取溶液,水相的料液可以是矿物原料浸出液、工业污水或其他需要净化的溶液,是萃取作业的加工对象。

中文名:水相

外文名:aqueous phase

领 域:工程

目录

溶解性

溶解性或溶解度(英语:Solubility)是指定温、定压时,每单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也就是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最大程度或饱和溶液的浓度。通常用体积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浓度或“每100公克溶剂能溶解溶质重”表示之。溶解度主要取决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温度极性、和压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下的溶解度不尽相同;相同溶剂在不同溶质下的溶解度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溶质和溶液,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溶解度也不尽相同。

当溶质分子进入溶液时,因为分子可以自由移动,有些分子会碰撞到未溶解的晶体表面,并被吸引回到晶体表面析出,此即为结晶沉淀。在分子不断溶解和结晶的过程中,当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时,称为溶解平衡。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浓度定义为溶解度。浓度低于溶解度的溶液称为未饱和溶液;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会产生浓度大于溶解度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如果一种溶质对溶液的溶解度很高,我们就说这种物质是可溶的;如果溶解度不高,称这种物质是微溶的;如果溶解度极低,则称这种物质是不溶或难溶的。在台湾,可溶、微溶、难溶这三种状态分别以体积莫耳浓度和做为分野。在中国大陆,将每100mL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在0.01~1克之间的为微溶,1~10克为可溶,10克以上为易溶。 [1]

因素

极性

参见:极性溶剂

因为共价键原子间的电负度差异,使各原子对键结电子对的吸引力不尽相同。而当所有的吸引力造成的极矩无法平衡时,我们称分子具有极性。极性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相似相溶”: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这是因为极性分子和极性溶剂可以以静电力结合互溶,而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溶剂则以凡德瓦力相互作用力形成紊乱的分子混 合物。常见的范例包括:

  • 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 油脂,是一种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他不能在水中溶解,却反而在乙醇中溶解。
  • 若将不能互溶的水及非极性溶剂放在一起,它们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反而会分离为两层,或形成看起来像牛奶一样的乳浊液。

原子半径

参见: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间的吸引力主要为凡德瓦力。由于极化性的增加以及电离能的减少,此力会与原子半径呈正相关。因此,随着原子序增加,稀有气体原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增加。如氦极难溶于水,但氙能很好地溶于水中。[2]

双水相系统

双水相系统(英语:Aqueous two-phase system)对于传统有机相-水相的溶剂萃取来说是个全新的替代品。

当两种聚合物、一种聚合物与一种亲液盐或是两种盐(一种是离散盐且另一种是亲液盐)在适当的浓度或是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下相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双水相系统。这两相大多数情况下由水与非挥发性成分组成,因此避免了挥发性有机成分的使用。多年来,他们作为非至变性且温和的分离介质被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最近,他们被用于金属离子分离、环境修复、冶金应用并作为一种反应介质。

介绍

在1896年,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首次发现由一种水溶性聚合物——琼脂与可溶性淀粉或白明胶所组成的溶液是“互不亲和”的。经混合,他们被分成了两个不混溶的相。 后续的科学研究使得更多其他的双水相系统被发现,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聚乙二醇(PEG)-右旋糖酐系统。其他可以形成双水相的系统有:PEG-碳酸钠或PEG与磷酸盐、柠檬酸盐或硫酸盐。双水相系统主要在生物技术与化学工业方面被用于下游处理。

两相

将油与水倒入同一个容器,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他们相互分为两层,因为他们是不混溶的。通常情况下,水(或水性)溶液是极性的,与非极性有机溶剂(三氯甲烷、甲苯、己烷等)是不相混溶的,并会形成一个两相体系。然而,在一个双水相系统中,两种不混溶的成分都是水性的。

两个截然不同相的形成受到两种组分pH、温度与离子强度的影响,且当一种聚合物的量超过一个确定的极限浓度(由以上因素决定)时,两相才会发生分离。

聚乙二醇-右旋糖酐体系

“上相”是由更加疏水性的聚乙二醇(PEG)所形成,此相较“下相”的密度小,下相由更加亲水性且密度大的右旋糖酐溶液组成。 尽管聚乙二醇天生就比水密度大,它却仍占据着上层。这被证实是因为它的溶剂“排序”性质,这会排除更多的水分,制造出一个低水密度的环境。聚乙二醇的聚合度亦会影响相分离以及萃取时分子的分配系数。

优点

双水相系统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方法,用以进行从粗制细胞浓缩物或其他混合物中萃取蛋白质/酶以及其他易变性生物分子的操作。此项技术经常在酶技术领域用于工业或实验室生产酶。

  • 双水相系统提供了温和的操作条件,可以不伤害或使得不稳定/易变性生物分子变性。
  • 较用于溶剂萃取的水-有机溶剂系统来说,双水相系统的界面应力(在两层界面处)远低于前者,使得被萃取的分子受到的伤害更小。
  • 聚合物层稳定了被萃取的蛋白质分子,有利于在两相中的一层中增加目标蛋白质浓度,达到更有效地萃取效果。
  • 可以研发出一些特定的系统(借由变化因素,例如温度、聚合度特定离子的浓度)以促进特定化合物的富集到其中两相中之一。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萃取效果,可以同时搭配离子交换树脂使用。
  • 迅速达到相分离并分离出化合物。这使得在内源蛋白酶降解目标分子之前就完成对他们的萃取。
  • 可以很易控制地放大这些系统,从实验室规模的装备到可以处理工业生产要求的装备。实现他们可能需要使用连续蛋白质-萃取过程。

通过添加与目标酶配对的配体到聚合物上,可使得选择特异性进一步提高。这会使得酶会优先结合到聚合物上,增加了萃取的效率。 然而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涉及的材料费用,即为了达到萃取目的而所用到的高纯度右旋糖酐。然而,其他低价的替代品,例如精制程度不那么高的右旋糖酐、羟丙基淀粉衍生物与高盐溶液亦可被使用。 [3]

参考文献

  1. [Zaslavsky, Boris (1995). Aqueous Two-Phase Partitioning: Physical Chemistry and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Marcel Dekker Inc. ISBN 0-8247-9461-3.]
  2. [Albertsson, P-A (1986). Partitioning of Cell Particles and Macromolecules. John Wiley & Sons.]
  3. [I.Y. Nekrasov (1996). Geochemistry, Mineralogy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Taylor & Francis. pp. 135–136. ISBN 978-90-5410-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