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永乐大典

移除 1,5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永乐大典</big> '''
|-
| [[File:永乐大典1.jpg|缩略图|400px350px|居中|[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719418019,1266386304&fm=173&app=25&f=JPEG?w=640&h=434&s=951AA37FB9DFD3DE8508706D03007068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51b9a705df90b88f?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来自 快资讯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书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名''' : 书名 《永乐大典》
'''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名''' : 《文献大成》
'''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者''' : 姚广孝,解缙等人主编
'''原版名称''' : 《永乐大典》
''' 出版时间''' :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
'''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帧''' : 装帧包背装手抄
|}
</div>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ref>[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14776-1.shtml 明代本土原创科技文化成就(转载)],天涯社区网,2012-07-22</ref> 。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初名《文献大成》,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ref>[https://www.d1xz.net/wenhua/minzu/art147333.aspx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传说中的永乐大典],第一星座网 , 2016-7-16 </ref>
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现遗存约800卷。
==修书过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启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总裁、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都总裁:[[陈济]]<ref>[http://www.sohu.com/a/287435895_120011226 此人因身怀一项特长,以平民的身份成为《永乐大典》都总裁] ,搜狐网,2019-01-08</ref>。
===行格===
 
翻开《永乐大典》书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叶(页)。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体看起来端庄美观,朱墨灿然。
《永乐大典》每一叶朱色的边栏界行都是用手绘制、而不是印刷出来的。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如果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朱丝栏线上、下都有针眼,根据这个针眼,你就能猜出为什么栏线能画得间距相等了吧。
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完整的时候,插图的式样和种类一定非常多,如果单独编一本《永乐大典》插图集的话,那简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说到他编纂《[[四库全书]]》时,有一次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图画,很是惊讶。按照《永乐大典》上的记载,“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很有效果。宋军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时候失传了。结果“神臂弓”最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了。
===编排===
当代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 ,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像《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永乐大典》记载内容通行的规则是用一行的大字墨书辞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容,就像这幅图版看到的样子。
韵字下面也有文章:《永乐大典》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都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比如图版中的标目字“昭”的下面,就把《[[左传]]》中关于[[鲁昭公]]一节的记载全部列在下面,而且一列就是好几卷。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 叶( ,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意义===
[[File:《建炎以来系年要录》.jpg|有框|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八册)[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67424360&di=3a0ec9bb4bb026c164df33034849904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1.ddimg.cn%2F93%2F25%2F23452401-1_u_1.jpg 原图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52401.html?ddclick_reco_reco_alsoview 来自当当网 图片 ]]]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 日本小川广己]] 、[[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美国康奈大学]] 、[[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 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重要事件年表==
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上海 ]] 商务印书馆]] 董事会将原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二十一册捐献出来。[[顾子刚]]捐赠三册,系北洋军阀[[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赵元方]]、[[张季芗]]、[[郑广权]]、[[王富晋]]、[[陈李蔼如]]、[[赵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册。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十三陵]]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门被缓缓打开。定陵的挖掘是当时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报刊一时纷纷报道。但定陵的挖掘还有着一层不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结果当然让人大失所望。
可是《永乐大典》殉葬说却被很多学者所采纳,他们从最喜爱《永乐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时间和《永乐大典》录副的进度来比较,以及从《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失踪的情况来判断,猜测《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殉葬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尚可以找到完整无损的《永乐大典》正本,可是这部资料价值极高而又历经磨难的类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而被广泛地关注和报道 。《永乐大典》的命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让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绷紧了神经,这种心情就像一位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童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副本命运==
===外国侵略者的掠夺===
1900年6月,《永乐大典》副本最后的劫难到了──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围攻英国使馆的义和团发生冲突。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在冲突中成为战场。据[[英国]]人[[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贮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译学馆的[[刘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 [[英国]]人从这次焚毁《永乐大典》的事件中得益最多。使馆有个叫翟里斯的官员从翰林院的废墟中拣来一些《永乐大典》,其中的卷13345还被当做战利品赠送给他的父亲。威尔记载,英国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到如此宝贵之书,是平时绝对见不到的,都想拣选,“在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从此,《永乐大典》流散到民间和国外,成为各藏书单位争相收藏的 物件。
在收藏《永乐大典》的外国当中,日本的收藏是最多的。[[日本]]的东洋文库号称世界五大[[亚洲]]学研究中心之一,它的许多藏书都来源于中国。东洋文库是接收英国人[[莫利逊]]的藏书起家的,在莫利逊文库中就有他在庚子事变中得来的5册《永乐大典》。东洋文库还委托北京等地书坊代购《永乐大典》。1943年,大连满铁图书馆的松冈洋右与东洋文库一起,从湖州刘承乾嘉业堂处购得49册《永乐大典》,这些《永乐大典》一直放在满铁图书馆,直到1945年大连被苏联红军占领后,被当作战利品运往[[苏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和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交涉归还《永乐大典》的事宜,得到了[[苏联]]政府的支援。1951年,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些《永乐大典》过去是被当作战利品从大连的满铁图书馆运到苏联去的。如今苏联政府无偿归还这些珍贵文物,对百年来饱受外国侵略和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非常振奋的事,也为国家间的平等交往树立了典范。中国和苏联的各大报纸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继这次赠还《永乐大典》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藏书机构也纷纷赠还藏书;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赠还3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 <ref>[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6-05/04/content_38377520.htm 中苏历史文献公开出版 永乐大典回归内情首披露],中国网 , 2016-5-4</ref> ,[[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这样67册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ref>[http://www.wenming.cn/specials/xzg70s/hd/201909/t20190918_5258094.shtml 四海归心 国宝归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背后的故事],中国文明网,2019-09-18 </ref>。
===鲁民捐赠===
===《析津志》===
《[[析津志]]》是元末[[熊梦祥]]所撰、记述元大都的书,为现存最早记述 [[ 北京 ]] 地方史地的专著,其中可以得见元大都和金中都的官署、水道、仿巷、庙宇、风俗等。现时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辑《析津志》是在赵万里等先生辑佚的基础上,由善本部集体汇集整理,最后完成的。《析津志辑佚》的版本有四个来源:一是《永乐大典》原本;二是《[[ 日下旧闻考]] 》所载;三是[[徐维则]][[ 铸学斋]] 所藏抄本,即所谓《[[ 宪台通记]] 》中所载;四是北大图书馆所藏[[缪荃孙]]从《永乐大典》辑《[[顺天府志]]》残卷和来自[[孙殿起]]的本馆所藏明初辑抄《永乐大典》的《顺天府志》残卷。可以说是百年来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析津志辑佚》一书后经首都博物馆[[赵其昌]]校订,1983年9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视频==
===<center> 关于 永乐大典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国宝迷踪:《永乐大典》之谜</center>
<center>{{#iDisplay:c0830swxalq|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永乐大典》的悲欢离合</center>
<center>{{#iDisplay:a0172mymj09|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洛杉矶发现第419本《永乐大典》</center>
<center>{{#iDisplay:i0015sw2m3q|650560|48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713,9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