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求真百科:用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Special:最近更改}}”替换内容)
(1 個標籤替換)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行 1: 行 1:
{{Special:最近更改}}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颛顼帝</big> '''
 +
 
 +
|-
 +
 
 +
|
 +
[[File:Fac5bdcf032cd52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kPmLkElbkTkKIKmbELjbkRmLkElbYTkKIMkrELjb8TkKIKmrELjbkI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TEl%20OKjbxHUwElKJ6wu9DxqR6wu981qR7zOM%3D_-157530884&query=%E9%A2%9B%E9%A1%BC%E5%B8%9D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fac5bdcf032cd529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
 +
 
 +
| align= light|
 +
|}
 +
=='''颛顼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
 
 +
同义词 颛顼帝一般指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
颛顼不是远古时代具体的人物名称,而是部落首领名称。
 +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
 +
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
 +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
 +
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
 
 +
=='''家族成员'''==
 +
 
 +
祖父:黄帝(姬姓)
 +
祖母:嫘祖
 +
伯父: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
 +
父亲:昌意
 +
母亲:蜀山氏之女 曰昌仆,一说名:女枢
 +
妻妾:女绿-邹屠氏、胜濆氏
 +
子孙:黄帝是《山海经》中地位最显赫的祖先神。
 +
《山海经》中的黄帝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
 +
颛顼是黄帝后裔中地位最显赫、世系最繁盛、神性最强的一个。
 +
颛顼的嫡系血统有伯服、淑士、老童、叔歇、中、騹头等。
 +
此外还有穷蝉(出自《大戴礼记·帝系篇》及其《史记》)、魍魉(出自《独断》)、《世本帝系篇》称颛顼有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庭坚)、仲容、叔达、称九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称其有不才子“梼杌”。
 +
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之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五世孙
 +
 
 +
=='''人物简介'''==
 +
 
 +
'''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
 +
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
 +
颛顼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
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
 +
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
 +
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
 +
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
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
 +
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
 +
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
 +
“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
 +
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 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
 +
“笔架”发音接 “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
 +
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
 +
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
 +
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
 
 +
=='''人物生平'''==
 +
 
 +
出世
 +
苗蛮族群集团,史称“三苗”,而据多种史料分析,大约由女娲、盘古、颛顼、驩兜、祝融等族群组成。
 +
此外,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记载,颛顼由“仓舒、隤敳、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8个族群组成。
 +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
 +
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
《大戴礼 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
 +
《山海经 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
 
 +
'''为帝'''
 +
颛顼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
 +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
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
 +
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
 +
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
 +
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
 +
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
 
 +
=='''制历法'''==
 +
 
 +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
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
 +
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
 +
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
太初历以365 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
 +
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 名为三统历。
 +
战国时期各自称王,历法也各不相同,齐鲁尊周,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以寅月为岁首,秦历托名“颛顼”。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
 +
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
 
 +
'''《颛顼历》有两大特点''':
 +
'''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
 +
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
 +
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
 +
'''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 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
 +
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
 +
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
 
 +
'''创制九州'''
 +
《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
 
 +
'''作曲《承云》'''
 +
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
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
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
乃令鱓先为乐倡。
 +
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
 
 +
'''史称五帝'''
 +
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的构建完成和成熟,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句龙)等五位小神已不足以支撑这一庞大的结构,于是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等五位大神就登场了,原来的五位小神降格为他们的辅助之神。 “五帝”之名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
在战国前期以前,众帝林立,不限于五。
 +
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现。
 +
“五帝”只是一个对上古帝王的概括词,不仅成员不能确定,有时也会出现一串古帝王名字而不限于“五”。
 +
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一直到汉代前期,还有不同说法并存,《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
孔安国《尚书序》以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
司马迁的《史记》采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把本来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写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远古传说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
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
 +
 
 +
'''逝世'''
 +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 [11]  ,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
 
 +
=='''轶事典故'''==
 +
 
 +
'''争位'''
 +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
 +
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
 +
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
 +
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
 +
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
 +
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
 +
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
 +
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
 +
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
 +
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
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
'''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
 +
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
'''
 +
儿子为鬼'''
 +
[[《搜神记》]]云:“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
 +
颛顼为神话中的帝王,其子常以灾神的面目出现。
 +
秦汉之时,腊八当日,民众击腰鼓、戴胡公头,做金刚力士以驱灾、逐疫、辟邪。
 +
现在,岁末大傩的习俗仍变形地遗存在湖北或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
 +
 
 +
''' 革'''
 +
传说在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
 +
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
 +
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
 +
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
传说上古时期,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群婚群居,使秽病(性病)丛生人口大量死亡,颛顼帝于是定婚姻制度,主张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
 +
定伦理纲常,强调“妇女避男于路”,使人口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从此诞生了家庭,分化了阶级,形成了国家,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
 +
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
 +
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引。
 +
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
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龙江,南到岭南,东到东海一带。
 +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
 
 +
'''神人'''
 +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
 +
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
 +
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
 +
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
 +
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
 +
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
 +
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
 +
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
 +
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
 +
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
 +
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
 +
不久。
 +
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
 +
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
 +
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
 +
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 2018-08-19</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8:21 的最新修訂

         
 顓頊帝

 

 

 

顓頊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同義詞 顓頊帝一般指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 ,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顓頊不是遠古時代具體的人物名稱,而是部落首領名稱。 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 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 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 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家族成員

祖父:黃帝(姬姓) 祖母:嫘祖 伯父:玄囂(即少昊,號青陽氏、金天氏) 父親:昌意 母親:蜀山氏之女 曰昌仆,一說名:女樞 妻妾:女綠-鄒屠氏、勝濆氏 子孫:黃帝是《山海經》中地位最顯赫的祖先神。 《山海經》中的黃帝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宙斯。 顓頊是黃帝後裔中地位最顯赫、世系最繁盛、神性最強的一個。 顓頊的嫡系血統有伯服、淑士、老童、叔歇、中、騹頭等。 此外還有窮蟬(出自《大戴禮記·帝系篇》及其《史記》)、魍魎(出自《獨斷》)、《世本帝系篇》稱顓頊有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庭堅)、仲容、叔達、稱九子, 《左傳·文公十八年》稱其有不才子「檮杌」。 也有說法認為鯀為顓頊之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鯀為顓頊五世孫

人物簡介

顓頊帝二十歲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在位期間創製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 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 顓頊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從他執政的特點來看,是一位把各項制度設列清晰的智慧型領導,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縝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顓頊文明在上古天文、曆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 在阜新查海遺址中出土的瑪瑙製品中,有一些是瑪瑙鏃,如此利器必定運用於上古時代的重大戰爭中,包括顓頊與共工兩位大首領之間發生的殊死搏殺。 還有一些瑪瑙刮削器,是製作木類弓箭的工具。 顓頊是黃帝之孫,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閒,《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說明共工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專家,水戰是其強項,而其勢力範圍迅速擴張,直逼顓頊故鄉,雙方因而進行了一決生死的海域大戰。 共工船隊進逼之際,受海風影響,顓頊用瑪瑙削刮器製作的竹木類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敵人大軍壓境,而瑪瑙鏃此刻開始大顯神威,共工被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打得一敗塗地,才會「怒觸不周山」。 所謂「不周山」,歷代學者考證很多,一直沒有定論。 「怒觸不周山」是表現了共工被瑪瑙鏃打壞了進攻的戰船後,被迫在渤海灣內緊急尋求島地登陸,進行修整和躲藏,因為要防止顓頊大帝的追捕,所以開始東遊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內有數的幾座島嶼都有登陸,顓頊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島。 古籍記載共工還是被俘獲並流放,共工最後躲到了哪座島上被俘的,筆者認為就是現在的筆架山,筆架山雖然被人說成是因形似筆架而得名,但筆者實地看過,一點也不像筆架。 「筆架」發音接近「不周」,應該最初也來自「baidag」的音,後來受國內其它「筆架山」影響,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錦州這座筆架山落潮時,會出現海中「天橋」奇觀,共工率領殘兵退守於此時,正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達島上,可以順利將其抓獲。 並且這座筆架山「兩長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與某些學者將「不周」解釋為「不周全」的觀點竟無矛盾,且與神話故事的情節也極度吻合。 錦州筆架山,應該就是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 瑪瑙鏃讓共工大敗虧輸,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

人物生平

出世 苗蠻族群集團,史稱「三苗」,而據多種史料分析,大約由女媧、盤古、顓頊、驩兜、祝融等族群組成。 此外,據《左傳》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記載,顓頊由「倉舒、隤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8個族群組成。 據《史記》記載,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 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 《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 《山海經 海內經》對此記載亦然,並指出顓頊乃昌意次子,為韓流之弟。

為帝 顓頊生於若水,因輔佐少昊有功,封於高陽。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 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 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 顓頊以帝丘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句龍為土正。 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制曆法

漢初的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曆。 顓頊曆是一種古四分曆,以365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 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 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曆。 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 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三統曆。 戰國時期各自稱王,曆法也各不相同,齊魯尊周,以子月為歲首,三晉與楚,以寅月為歲首,秦歷託名「顓頊」。 《顓頊曆》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 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於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

《顓頊曆》有兩大特點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於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 所以它實行的曆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 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曆》一躍而奉為曆法「正統」。 其時古四分曆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曆》,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曆方法擬訂的。 由於前367年夏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曆推步而出,而《顓頊曆》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曆》不過是「古四分曆」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 關於此兩歷關係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創製九州 《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作曲《承雲》 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 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乃令鱓先為樂倡。 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史稱五帝 戰國時代,隨着五行學說理論的構建完成和成熟,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句龍)等五位小神已不足以支撐這一龐大的結構,於是太暤、炎帝、黃帝、少暤、顓頊等五位大神就登場了,原來的五位小神降格為他們的輔助之神。 「五帝」之名當是戰國時代的產物。 在戰國前期以前,眾帝林立,不限於五。 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現。 「五帝」只是一個對上古帝王的概括詞,不僅成員不能確定,有時也會出現一串古帝王名字而不限於「五」。 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一直到漢代前期,還有不同說法並存,《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孔安國《尚書序》以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司馬遷的《史記》採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統,把本來屬於神話傳說時代的人物寫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遠古傳說清晰地呈現在後人面前。 五帝系統的定型完成了神話的歷史化,構建起以黃帝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神話的主流框架。

逝世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11] ,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軼事典故

爭位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氏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 帝顓頊踐帝位後,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 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 帝顓頊聞變,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 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 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 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朝不周山拚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 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來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 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兒子為鬼 《搜神記》云:「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兒鬼。」 顓頊為神話中的帝王,其子常以災神的面目出現。 秦漢之時,臘八當日,民眾擊腰鼓、戴胡公頭,做金剛力士以驅災、逐疫、辟邪。 現在,歲末大儺的習俗仍變形地遺存在湖北或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中。

改革 傳說在軒轅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 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 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 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 禁絕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傳說上古時期,男女無別,長幼無序,群婚群居,使穢病(性病)叢生人口大量死亡,顓頊帝於是定婚姻制度,主張男婚女嫁,禁絕血緣聯姻; 定倫理綱常,強調「婦女避男於路」,使人口生產力得到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從此誕生了家庭,分化了階級,形成了國家,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 據說顓頊在位78年,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 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 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 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龍江,南到嶺南,東到東海一帶。 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神人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 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 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 顓頊便上天求女媧幫忙。 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 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 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 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 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 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 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台階上閉目養神。 不久。 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 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 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 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