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汇文书院钟楼

汇文书院钟楼,位于南京市金陵中学主校区内,是南京市19世纪末的最高层建筑,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现存最早的学校建筑,占地约330平方米。钟楼由美以美会于1889年建成,1917年因失火重建,遗留至今。

目录

历史

初建

汇文书院钟楼于1888年春季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傅罗创办汇文书院时建立。书院的建筑是由美以美会委托美国建筑师设计,由陈新记营造厂营造的。

钟楼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多层高楼。在当时南京的平房中,是鹤立鸡群的,引起市民的极大兴趣,并被作为南京的地理标志。所以“三层楼”就成了钟楼的代名词。当时行人问路、雇车,问汇文书院,不知,问“三层楼”,皆知。

结构

汇文书院钟楼原主体三层,中为五层,重建时改为二层并保留至今[1]

楼内,楼梯下面是地下室的入口。一楼和二楼的中间是过道和楼梯,两边几乎对称为四个大室;三楼以屋的坡顶内缩为六个小室,过道处设了一个门,便成为一个中室。从中室进去,西南角有一个陡直的木梯,拾级而上掀开顶盖就到了四方钟亭。钟亭的坡顶为四棱锥形,顶角呈120度,也由水泥方瓦铺设,其顶尖距地面高度约为17米。第三层在重建时改为阁楼,放置一个大钟,通高1.3米,宽1.4米,是由美国密歇根州诺斯维尔贝尔铸造公司(American Bell and Foundry Company of Northville, Michigan)1899年前铸造的“博尔登教堂大钟”。

钟楼属于美国殖民期的建筑风格。平面图是“申”字形,采用了四面开窗的方形立面,平面和立面都追求严格的对称关系,甚至主立面的烟囱都是对称的。墙面为青砖,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符合16世纪后半叶府邸建筑风格。每层楼的窗户上沿及水平绕墙体一周还有外凸的橘红色装饰线。门窗为半拱形木质结构,楼梯为木质结果,室内铺有木质地板。屋顶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铺设,东西两间房设有壁炉和烟囱。

影响

汇文书院钟楼是金陵中学的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图案被金陵中学校徽所使用。

钟楼的钟声已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清晰、震撼。金陵中学1968届校友谢金才在《当钟声响起的时候》一文中写道:“1965年,我在当时称为十中的金陵中学参加中考,那是我的一次听到钟楼的钟声,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庄严、神圣。每考完一场,考生们都走向操场,不约而同地都有一个举动:仰望钟楼,渴望着能考入师资雄厚、人才辈出的名校,经常听到这激励的钟声。2008年9月30日,参加金陵中学建校120周年庆,离校40年再次听到这个钟声,它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一股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一幕幕往事从脑海中掠过[2]。”

视频

汇文书院钟楼 相关视频

汇文2015书院宣传片
南京市金陵中学130周年宣传片

参考文献

  1. 学校里有钟楼 古建中国之汇文书院钟楼, 古建中国,2017-7-12
  2. 钟声悠远 文化绵长,金陵中学,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