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汉城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城市是陕西省省内计划单列市。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始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1983年10月改为韩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工业核心城市,又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连陕晋豫,是关天经济区发展的“东大门”。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韩城位于中国牌图中心部位,是西部与中部、陕西与山西、关中与陕西的交汇点,是华北入陕的第一道门槛,是秦晋黄河岸边重要的工业能源与文化旅游城市。同时,又是丝路经济带、陕甘宁经济带、黄河金三角与陕西东大门经济带上重要的一极。

韩城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有煤炭、石灰石铁矿石、煤层气、铝矾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水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亿立方米。[1]

建制沿革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市厅级。

行政区划

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市8区84乡。1950年4月调整为7区64乡。1954年缩编为60个乡,另设两个街。1956年调整为2区20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1月合阳县及黄龙县的白马滩地区并入后,全县设11个公社,54个管区,409个生产大队,其中在今市境内的有2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原县建制,全县设17个公社,254个生产大队,1119个生产队。1962年12月将2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队划归黄龙县。至1982年,全县共设3镇、17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县改市后,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城关镇改为城区街道办事处。

1990年,全市设1个街道,龙门桑树坪芝川、龙亭、西庄5镇,板桥、嵬东、昝村、苏东、独泉、盘龙、乔子玄、枣庄、夏阳、芝阳、林源、薛峰、王峰、大池埝14乡,共37个居委会、274个行政村。1994年,撤销城区街道,设立金城街道、新城街道。

1996年,辖2街道6镇13乡:新城街道、金城街道、西庄镇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龙亭镇昝村镇、乔子玄乡、芝阳乡、嵬东乡、板桥乡、薛峰乡、大池埝乡、盘龙乡、王峰乡、林源乡、枣庄乡、独泉乡、苏东乡、夏阳乡。

1997年,苏东乡改为苏东镇,芝阳乡改为芝阳镇,大池埝乡改为大池埝镇,夏阳乡改为夏阳镇。调整后,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9个乡。

2001年,撤销苏东镇并入新城街道,撤销夏阳镇并入金城街道,撤销大池埝镇并入龙门镇,撤销枣庄乡并入桑树坪镇,撤销林源乡并入王峰乡。区划调整后,韩城市辖2个街道、7个镇、7个乡: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芝阳镇、盘龙乡、乔子玄乡、嵬东乡、板桥乡、薛峰乡、王峰乡、独泉乡。

2011年,撤销独泉乡并入桑树坪镇,撤销盘龙乡并入西庄镇,撤销薛峰乡、板桥乡合并设立板桥镇,撤销乔子玄乡并入芝阳镇,撤销王峰乡设立王峰镇,撤销嵬东乡设立嵬东镇。调整后,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芝阳镇嵬东镇板桥王峰镇

2015年初,撤销龙亭镇、嵬东镇,并入芝川镇;撤销昝村镇,并入西庄镇;撤销王峰镇,并入桑树坪镇。调整后,韩城市辖2个街道、6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西庄镇、芝阳镇、板桥镇。

新城街道办事处:辖12个居委会(状元街、盘乐、安乐、金塔路、陵西路、乔南路、铁路、西峙路、韩源路、矿务局、机电总厂、马矿)、15个村委会(姚庄、潭马、董村、盘乐、三星、坡底、相里堡、五星、河渎、周原、留芳、新民、重阳、新农、赵村)。

金城街道办事处:辖6个居委会(象山矿、矿务局总医院、韩城电厂、矿务局建安处、矿务局总务处、镇区街道)、27个村委会(莲池、东营、文庙、广场、晨钟、薛曲、竹园、庙后、夏阳、英山、张堡、杜堡、段堡、东彭、西彭、苏村、北苏、颜家沟、坡头、涧南、北涧、南涧、山底、王庄、城固、双楼、范村)。

桑树坪镇:辖1个居委会(桑树坪矿)、45个村委会(竹园、崖岔、杨家岭、梁家山、赵家山、料角峁、龙凤埝、杨家岭、大曲头、贾家塬、牛家山、张家沟、杨家沟、独泉、高家台、院子、张家岭、康家岭、苏家岭、陈家掌、窑科、卓立、杨家湾、王峰、王家庄、龙骨岭、上桑掌、下桑掌、刘家岭、四洲庙、水草塔、程家洞、姚家埝、梁后、张家山、李家山、赵家沟、窑头、涧东、桑岭、街子、双庙、雷镇、查场、崖底)。

龙门镇:辖7个居委会(下峪口煤矿第一、下峪口煤矿第二、街道、铁厂、西铁水泥厂、下峪口车站、燎原矿)、19个村委会(下峪口、北庄、桥南、上峪口、阳山庄、龙门、渚北、大池埝、西原、马庄、上白矾、下白矾、三林、谢村、李村、大前、新林皋、北潘庄、林皋)。

西庄镇:辖48个村委会(西庄、西贾、东王、西王、杨村、东庄、井溢、涧北、柳枝、郭庄、郭庄寨、上干谷、党家、塬村、柳村、薛庄、寺庄、许庄、沟北、王河、南赵、北强、南强、文岭上庄、坪头、白家山、岭底、泡泉、道口梁、曹家山、张家山、陈家圪劳、楼子、官庄、吴村、薛村、化村、解家、白村、昝村、东贾、史代、解家老寨、张村、南潘庄、梁代、下甘谷)。

板桥镇:辖25个村委会(板桥、前峰、明 星、红星、清峰、峰火、峰塬、柏林、五四、东风、火炬、钢铁、胜利、跃进、红林、薛峰、共峪、王家庄、裕峰、峰川、居峰、录峰、卫峰、香山、林峰)。

芝川镇:辖52个村委会(芝川、郭家庄、吕庄、柏香、芝塬、瓦头、芝东、芝北、芝西、西少、滩子、南陈、北陈、富村、北周、南周、东少、桃李、东仪门、北阳、北头、启明、西庄、高门、堡安、华池、嵬阳、槐西坡、关圪崂、巍峰、香塬、复兴、巍星、城北、龙亭、城南、姚家庄、马陵庄、东论功、西论功、东范家庄、西范家庄、后窑头、大鹏、白家庄、新庄、三甲、爱帖、寺马庄、城后、郝庄、阿池)。

芝阳镇:辖44个村委会(芝阳、东赵庄、西赵庄、陶渠、石佛、清水、惠家坡、高家坡、张家庄、寿寺、北寿寺、露沉、贺龙、桥头、南英、东英、西英、梯腊川、东弋家原、西头凸、巨家沟、花马庄、赵峰、柏峰、柳村、张庄、王村、马村、冶户沟、西弋家源、利塬、油庄、富家裕、杨河、楼子河、庙底、迪庄、高庄子、牧山、孟益沟、马山、下圪劳、雷家塔、车厢壕。[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工业核心城市,又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连陕晋豫,是关天经济区发展的“东大门”。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韩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深山多为梁状山岭,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韩(城)黄(龙)分界处的大岭海拔1783米,为本市全境最高点。中部浅山区多为黄土丘陵,海拔600~900米。东部黄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黄河滩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为全市陆面最低处。境内山原川滩等地貌类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浅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9%。

气候环境

韩城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13.5℃,≥10℃积温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8、9月份。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韩城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的内弯部和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的东部,以及秦岭、阴山两个纬向构造带之间,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变中,沉积了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种类有:煤、铁、石灰石、白云岩、铝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岩、沙土以及与煤、铁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储量达103亿吨,已探明27.74亿吨,占渭北煤田的35.5%。铁矿保有储量为3014万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19.58万吨,石灰石启遍布全市沿山地区,据华子山和西原两处探测,保有量为4444万吨。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80亿立方米,达到开采品位的资源量为1907.6亿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气田。

水资源

境内主要河流有九条: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盘河、白矾河、凿开河、院子河、堰庄河。另有支流六条,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市境东部,流程65公里。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7亿立方米,客水资源总量为0.9亿立方米,合计可利用量2.5亿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亩均510立方米。在我国北方属比较优越的地区。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亿立方米。

区域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韩城市常住总人口387041人,其中:新城街道46310人、金城街道33511人、龙门镇39178人、桑树坪镇14324人、龙亭镇21240人、芝川镇20937人、西庄镇24789人、昝村镇17023人、苏东镇26899人、大池埝镇20256人、盘龙镇6358人、乔子云乡9236人、芝阳乡24849人、嵬东乡17348人、夏阳乡20118人、板桥乡13284人、薛峰乡4950人、王峰乡10988人、枣庄乡6849人、独泉乡3123人、林源乡546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韩城市常住总人口391164人,其中:新城街道112936人,金城街道51430人,龙门镇55847人,桑树坪镇20012人,龙亭镇16483人,芝川镇19246人,西庄镇25245人,昝村镇14360人,芝阳镇20121人,盘龙乡5966人,乔子玄乡7447人,嵬东乡11495人,板桥乡9971人,薛峰乡4873人,王峰乡12665人,独泉乡3067人。

2016年末全市总户数135085户,户籍总人口401530人,比上年末增加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124547人,城镇人口276983人,其中女性194845人,性别比为106.1(以女性为100,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4.6‰,自然增长率5.1‰。[4]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32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31.8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9.3%。人均生产总值80257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6:74.1:21.3调整为4.7:72.4:22.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0%,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16239万元,增长15.2%;财政支出386603万元,增长12.2%。

第一产业

2016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057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231952万元,增长4.3%;林业产值8180万元,增长6.6%;牧业产值36128万元,增长0.8%;渔业产值1197万元,增长3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303万元,增长6.4%。

全年粮食产量6.87万吨,比上年下降5.4%。其中夏粮产量3.92万吨,下降7.2%;秋粮产量2.95万吨,下降2.7%。水果产量12.74万吨,增长4.5%。蔬菜总产达13.46万吨,增长7.6%。

年末全市森林面积达73360公顷,森林覆盖率45.1%,全年造林3900公顷,育苗3391万株、252公顷,零星(四旁)植树88.8万株,封山育林1467公顷,花椒总产量为2.4万吨。

肉类总产量达9493吨,较上年增长1%。禽蛋产量368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奶类产量1933吨,增长1.8%。

第二产业

201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16.9亿元,增长14.5%。

全市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802.2亿元,增长13.4%;外商投资企业完成4.9亿元,增长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11.9亿元,增长35.9%;重工业完成796.0亿元,增长13.2%。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7亿元,比上年增加18.4亿元,其中,税金总额14.1亿元,增长16.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0亿元,较上年增长27.3%,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30个,比上年新增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5亿元,增长23.0%;房屋施工面积258.4万平方米,增长2.0%,房屋竣工面积97.2万平方米,增长14.1%。

第三产业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增长22.1%。

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3.7亿元,增长15.0%,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4.5亿元,增长13.2%;按消费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完成43.9亿元,增长15.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亿元,增长12.8%。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08847万元,比上年增长3.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964万元,比上年增长3.4%。

全年接待中外游客83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8%,旅游综合收入34.4亿元,增长74.6%。接待入境游客6.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5]

社会事业

人民生活

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8.3%和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51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80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个人存款余额4.85万元,较年初增长14.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3平方米。

社会保障

居民医疗、养老提标并轨,大病医保启动实施,社会福利园区全面开工,共建成各类养老机构66个。全市有74652名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1001名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00789名城乡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61237名城乡居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024人享受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611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470元,较上年提高2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3015元,较上年提高515元。

教育事业

2016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学生55555人,比上年下降0.6%。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788人,比上年增长4.7%,其中高级中学9635人,增长5.9%,职业中学747人,下降49.6%,初级中学10406人,下降3.2%;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0982人,下降0.3%,幼儿园在园幼儿13745人,增长1.7%,特殊教育在校生40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5%。高考文理两科类各批次上线人数继续处于渭南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945人。十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新城六小、龙门中学、新城第一幼儿园等建成投入使用。

科学技术

2016年受理专利申请338项,专利申请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87项。全年共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96场次,展出科普展板600余块,发放科普书刊25500册,发放宣传资料、科普挂图68种计10万余份,培训人员达13500人。

文化事业

201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8个,文化中心1个。当年新购图书1.7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17万册,司马迁图书馆全年图书流量5.5万册次,入馆读者6.5万人次。年末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81822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3.3%。广播覆盖率达99.68%,电视覆盖率达99.97%。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韩城)黄河金三角民间社火大赛、民祭史圣及“风追司马”、第三届锣鼓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大型民俗舞台剧《韩城人》精彩上演。

医疗卫生

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03所,其中,市级医院3所,卫生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服务站5所,村卫生室252所,厂矿医院4所、民营医院13所,门诊部2所,个体诊所108所。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304张。全市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287人,注册护士1325人。新市人民医院建成投入使用。

体育事业

201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俱乐部6个,群众体育场地9个,全年先后举办了元旦越野赛、千人跳大绳、第二十四届门球运动会、黄河金三角青少年足球赛、千人户外徒步大赛等体育健身活动。

环境保护

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北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四城联创”工作,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全年建成生态环境示范村100个,城区三条示范街区创建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焕然一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平方米。

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39124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1%。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年关停25家洗煤企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060吨,氨氮排放量为769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063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0091吨,主要污染物减排率为16.5%,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6]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韩城社火:韩城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跷芯子、锣鼓、烟火、跑旱船、耍神楼、跑竹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楼为代表。在游艺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耍神楼本来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庙时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别具一格,被誉为韩城社火之王。西庄镇东庄村的"耍神楼"社火节目多次在省内外表演,声名远震。逢年过节,韩城的社火队列中,总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韩城秧歌是在韩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群众喜爱。在别的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群众所喜爱。

韩城秧歌:秧歌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在各地的发展和兴衰参差不齐。陕西韩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史之乡,民间秧歌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既有众多的农民歌手,历史上又有文人参与编撰歌词,得以“雅俗共赏,古今汇通”。关中民歌艺人中,以韩城秧歌艺人誉有美名者最多。“一斗金,二斗银,满山铃出来美死人;郴州梨,玻璃翠,跟前走,往后退,你听了入味不入味;广才文,贵喜酸,只有二劳跑得欢”……都是群众给秧歌艺人起的浑名,赞美他们的高超演技。据史料记载,1935年,韩城高神殿上摆赛台,四种当地戏曲和民间歌舞登台演出,最后还是秧歌胜出。

韩城谏公鼓吹乐:韩城“谏公”鼓吹乐是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门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古韵古味,优雅动听,独具一格。“谏公”曲谱由来已久,清顺治年间,王姓家族每年春节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演奏此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间,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祭祖时感到乐曲单调,乐器破烂,后增添铙、钹、云锣、海牛、小镲等乐器,经过精心探讨,将曲谱起名曰“谏公”(即尊长之意)。其音量高低快慢有序,恭敬祭神,祭拜结束,方可演奏其它曲谱。从此,每年清明节祭玉皇神和敬法王时皆演奏此曲。

韩城行鼓: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喻指把鼓挎在腰间,边行走边敲击之意。历史上,在韩城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5]。

韩城锣鼓:在过年过节,喜庆之日,祈福求雨之时都会看到锣鼓表演,陕西锣鼓具有节奏明快、粗犷劲雄、激昂高越、形式多变、气势宏大的独特风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适宜于舞台演出。表演气氛热烈,动作花梢,振奋人心,一派阳刚之美。陕西锣鼓种类较多,比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阳牛拉鼓。但是讲起种类来,还是要数韩城的锣鼓,它可是有着白面锣鼓之称,韩城锣鼓形式多样,但就其主要派别与形式来划分,有韩城行鼓和韩城围鼓之分。

韩城围鼓:韩城围鼓原名西川锣鼓(因韩城围鼓主要分布在韩城境内的西川沿线而闻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薛峰锣鼓相传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宋辽战争期间,薛峰川境内为战争的前沿阵地,相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经常带领北宋军队在这里出没作战,后人为纪念杨家将,便将杨家将击鼓作战时鼓乐流传下来。后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融合农村文化生活,节日喜庆等的鼓乐曲牌,或表达农耕时期,庄稼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宗庙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诚心境,形成了今天这种集战争鼓乐与节日喜庆、宗庙祭祀于一身的韩城围鼓。

方言俚语

韩城方言的音素,凡汉语拼音方案中有的,韩城方言中都有。韩城方言中还有6个声母和4个韵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的。另外,少部分地区还分化有汉语拼音方案中所没有的两个韵母。本志记音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不足的音素用国际音标补充。拼写规则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7]

名优特产

红把扫帚:韩城红把扫帚,久负盛史,是当地新婚嫁娶必备之物,亦是馈赠外地亲朋宾客的珍贵礼品。此物是当地能工巧匠用“牛尾巴”高梁篾子和红杆高梁外皮精细加工的制作而成。篾长30余厘米,把长15厘米左右,篾子粗细均匀,软硬适度,经久耐用;把儿铜(铁)丝缠扎,颜色深红,永不褪色。头部用独头、双头、三头之分,并系两颗银铃。颈部用彩绳分股,红、黄、绿、白多种颜色协调搭配。一把小扫帚,置于床头,既可添扫炕(床),又雅致美观,为床上的饰品锦上添花。

韩城苹果:苹果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由于韩城的地理地势、气候成因及土壤环境,造就了苹果生长的绝佳环境,因而韩城的苹果不仅果实大、而且多汁、香甜、清脆。苹果是美容佳品,既能减肥,又可使皮肤润滑柔嫩。苹果是种低热量食物,每100克只产生60千卡热量;苹果中营养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苹果中还有铜、碘、锰、锌、钾等元素,人体如缺乏这些元素,皮肤就会发生干燥、易裂、奇痒。除此之外,苹果更具有美好的寓意。道教把苹果视为仙果,它也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腊神话中的爱情之果。

韩城粗布:韩城粗布又称“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已有数百年历史。手工粗布纺织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以二十几种其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近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韩城粗布床单、粗布衬衣、养生枕头都是韩城粗布的代表。

花椒芽菜:“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热炒、凉拌、油炸、涮锅,麻香宜人,开胃爽口,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旧时曾被列为宫廷贡品,供宫廷贵族享用,在中高级饭店极为抢手。以花椒芽菜为主要原料开发的花椒芽菜辣酱更是鲜辣可口、麻香浓郁。花椒芽菜,顾名思义就是花椒树的嫩芽,因其带有小刺,又被称为“玫瑰菜”。花椒芽菜具有花椒的麻香味,又鲜嫩爽口、营养丰富,曾被列为皇室贡品,并被御赐“一品椒蕊”的称号。

学巷米醋: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今天呢,小编来到韩城古城学巷,却闻到一股醇厚浓郁的“醋”香味,不由得便随香味来到了一处民居前,门头上高高地挂着“学巷醋坊”的招牌。从招牌来看,这算是一家老醋坊了。这不,主人看到我们,热情邀请我们屋里坐。在和主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叫樊克杰,现已40多岁,是家族醋坊的第四代传人。说起醋坊,他谈到自家的醋坊建于民国年间,是经过几辈老人的精心研究而成的,由于种种原因,1978年重新经营开发。随后,主人带我们参观后院,一进门,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放着约400个大缸,大缸的缸口用黄泥密封,缸里是正在生长的醋。值得一提的是,黄泥可不是随便选取的,它是由黄土、水、麦秸而成的。[8]

风景名胜

黄河龙门

龙门风景名胜区为陕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北30公里龙门镇境内。龙门位于秦晋大峡谷之中,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河水出龙门,河道即变宽,在10公里宽的河道中缓缓流动,弥漫浩渺。沿龙门逆水而上,两岸断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极其壮美。行约4公里为“石门”,仅宽60米,是黄河最窄之处,咆哮的黄河在此成为一束水流。再向上游38公里,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昔日文人学士游龙门,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

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入蒲坂。西魏大统三年(537)东魏于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1948年10月首建了铁索桥,1927年8月、1973年7月先后又建起公路桥和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和108国道必经之地。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薛峰川风景

薛峰水库位于韩城市西北约约20KM的黄河一级支流水河上。

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城市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防洪功能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总库容4360万m3,兴利库容3024万m3,控制流域面积529Km3。

水库建于1972年,大坝为桥质土坝,坝顶高程615.2m,坝高56.22m.两个放水洞最大泄洪流量为35m3/s。溢洪道顶高程608.5m,宽60.0。水库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950m3/s,下泄流量650m3/s,相应库水位611.5m;千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2090m3/s,下泄流量1650m3s/,相应库水位614.1m。

水库要主担负着韩城市九个乡(镇、办)16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和市区及韩城电厂供水任务。下游涉及108国道、西候铁路、韩宜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和象山煤矿、韩城电厂以及薛峰、板桥、金城、芝川等四个乡镇的3万亩耕地,4万人口,5亿资产的防洪任务,防污位置十分重要。水库自1975年运行以来,累计向工农业及城市工业供水4.7亿m3,为韩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薛峰水库库区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观光、避暑的好去处。

党家村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

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国保单位。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党家村位于城东北9公里西庄镇境内,占地16.5公顷。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30多户,1400多人。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瞭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随着党家村古民居群体的发现,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宣读考察党家村文章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中日两国有关建筑专家编写了《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和《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专著。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

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韩城市东北10公里昝村镇吴村,古寺建在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依山而立,居高临下,颇有虎踞高山之势。光是看地理位置,就比一般的寺庙要显得庄重霸气许多。

来到普照寺门口,山门的建筑已有些斑驳,但整体的古建筑气势依旧。迈过门槛,进入寺里,在山门两侧墙上镶嵌着的两根石柱上,由于年代的久远,石柱上雕刻的图案只能依稀可辨。

拾级而上,穿过两道坊门,即来到大佛殿前。在我们所见过的北方元代建筑之中,大佛殿颇与众不同:单檐九脊顶,屋盖的坡度平缓,檐柱的侧脚和升起比较明显;显然斗拱已是元式,但大木的结构和做法更多的沿用了宋、金两代的制度。

殿内有佛像五尊:释迦佛居中,迦叶、阿难左右侍立,文殊、普贤相向而坐。五尊造像明显以陕北石窟寺中的北宋佛雕为原型;无论是其外在的造型还是其内在的精神,都和宋塑一脉相承。令人称奇的是,近年,从普贤菩萨的腹内发现了明确的元代纪年“泰定丙寅五月”,公元1326年。这已是陕西现存最早的泥塑佛像了。

古城三庙

古城三庙景区是一座将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个古建筑群一气贯通,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三座庙宇的建筑正好在一条轴线上,贯通之后,108座古建筑依次排开,气势非常惊人。建筑风格上,三庙都以元代为主,涵盖宋、元、明、清风格,以保存完好的原貌成为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

该馆现有藏品6822余件,另有古钱币32000余枚,其中等级文物183件。这些藏品包括史前古生物化石,新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商周及其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陶器、金银器、铁器、玉器、瓷器等名贵器物,还有大量古代工业品和古代书法绘画佳作。其中尤以汉代陶器收藏数量最多,品级普遍较高。

馆内所有文物历史序列完整,种类齐全,器形多样,地方文化特色显著,是韩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

韩城古城

韩城素有三秦大地“小北京”之称,皆因市内至今仍有上万所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民居,又有大量唐、宋、元、明、清古建筑,是一座富含内涵的城市。到韩城,就不能不到它的古城走一走,这座座落于山坡下的隋代古晨个,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至今已有悠悠1500年的历史。它是韩城的身世,承载了世代的技艺,是新城之侧的一座文化园地。

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改夏阳为韩城。韩城的正式名称从此开始。隋炀帝大业11年,开始筑土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游韩城时就作有《夏日登韩城门楼序》。

金大定三年(公元1173年)修建了六级八角宝塔,现在是古城的标志,所以又把古城称作金城。

古城南临涺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原,山环水抱,就是在风水家看来,也是一块宝地。这块宝地到了清代,又有了发展。现在古城有一条贯通南北的明清商业大街,全长近千米,此街也是古城的一条中轴线,把古城分为两部分,东部为文化活动中心,有文庙、城隍庙、九廊庙等,西部为政治活动中心,现存有县衙大堂、龙六书院、壮远祠堂等。街道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共87栋326间,店铺分两屋,上仓下店,青砖灰瓦坡面顶,古雅的建筑配上青石板路,一派典型风貌。

老城是韩城的文物荟萃之地。高耸的金塔,城片集群的古建庙宇,令人叹为观止。

周原大禹庙

韩城大禹庙位于北周原村的东端,全名是“大夏禹王庙”,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禹王庙,又名周原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明万历及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因此距今虽已700多年,但建筑状况良好,是国内大禹庙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有“禹庙之最”的美誉。

1998年在对其进行全面维修时,将其占地面积扩大到6500平方米,并新建了这个仿古牌坊式的大门,门前又新建了这个大照墙,形成了一条轴线,两进院落,三级平台的建筑布局

大禹庙由献殿、正殿和12间厢房与偏房组成。献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前檐通担绘有五色彩绘,图案包括山水花草等,居中的则是一幅双龙戏珠图。门额上悬一匾,上有藏青色“大禹庙”三字,正气朴实,为请嘉庆年间所题;献殿面阔三间,但在正中三门的两侧个开有一掖门,故称“明三暗五”,是元代建筑风格的特色之一。[9]

参考文献

[[[Category:660 中国地理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