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鳕(Lota lota)属鳕形目,鳕科,江鳕属。俗称:山鳕,山鲶鱼,鲶鱼。英文名:Burbot 。为鳕科(Gadidae)鱼,学名Lota lota。仅有的淡水种类,体长,生活于欧、亚及北美的冷水江河及湖泊中。

简介

江鳕学名:Lota lota,二名法:Lota lota(Linnaeus。江鳕属鳕形目,鳕科,江鳕属,俗称鲶鱼,为淡水冷水性底栖凶猛性鱼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额尔齐斯河流域。

江鳕肉质细嫩,无脊间刺,味道鲜美。江鳕肝脏占其体重的6-9%,食用极佳。江鳕也是制造鱼肝油唯一的鳕科淡水鱼,故为重要经济鱼类。江鳕的自然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江鳕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迅猛展开。

江鳕是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种类,也是中国冷水鱼类的珍稀物种,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江上游,是世界抢救性开发的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国际上属于高端消费品种。江鳕全人工养殖是作为世界性研究课题。

生物特征

体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形似鲶鱼。头大,稍平扁;吻稍圆钝。口前位。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齿。眼小。鼻前有1对小须;颐须1根,其长大于眼径2倍。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细小,椭圆形,埋于富有粘液腺的皮肤下;头部无鳞。侧线前部较高,后部侧中位,且常不完整。背鳍2个,第一背鳍短小,第2背鳍与臀鳍很长,并相对。胸鳍与腹鳍均小,腹鳍喉位,第1-2鳍条略延长呈丝状;尾鳍椭圆形。

体色变化很大,通常背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秋季为灰绿色;腹侧较淡;体侧和鳍上常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与黄斑,鳍边缘黑色。

底栖,可下潜210公尺(700呎)。体色淡绿或褐色,具斑纹。体长可达1.1公尺。鳞很小,嵌入皮下;具一颏须,一长臀鳍和二背鳍,在一些地区是颇受重视的食用鱼。 [1]

生活习性

喜栖居于水质清澈的沙底或有水草生长的河湾等处,习惯于在密草中穿梭游行,营单独生活。

幼鱼多生活在岸边,成鱼多在水深处。夏季时因水温增高,则游往山涧溪流水温较低的地方,活动降低,多呈休眠状态,此时营养差,体色也变得灰褐;到秋季又恢复活跃,从山溪洄游到大江深处越冬。成鱼昼伏夜出,日间隐蔽在石峰洞穴或陡岩下,不大活动;夜间较活跃,到处觅食。

栖息环境

喜栖居于水质清澈的沙底或有水草生长的河湾等处。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江鳕鱼多分布在多乱石、乱树根、有洞穴的石崖、陡岸下,

食性

江鳕以小白鲑、鲫、鮈亚科、胡瓜鱼、鳜、鲈塘鳢、七鳃鳗等鱼类为食,也吃各类鱼卵和幼鱼,以及同种幼鱼和卵,有时食少量水生昆虫的幼虫、底栖动物及蛙等。冬季的食量比夏季要大,夏季几乎不摄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以小鱼为主食。也吃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

繁殖

3-4龄鱼达到性成熟,产卵期为11月至翌年3月。产卵季节当水温接近0℃时,成鱼常集群游向产卵场,于水深2米的沙质底处产卵。怀卵量5-300万粒;卵呈黄色,直径1毫米左右,无粘性,透明而富有脂肪,卵漂浮或附着于其它物体上。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 栖息于湖泊的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仔鱼的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

生活区域

江鳕分布于北纬40度以北,是著名的淡水冷水性底栖凶猛性鱼类,多分布于北纬45度以北的欧亚河、湖之中,东至黑龙江流域。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鸭绿江、额尔齐斯河均产。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