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汤一介

增加 3,3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汤一介
| 圖像 =
[[File:汤一介.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4f48d7343070b873.jpg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1927年2月16日
|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天津
| 職業 = 学者,教授 毕业于北京大学 《儒藏》首席专家 代表作品《中国儒学史》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主要成就 = 儒藏》首席专家
| 代表作品 = 《中国儒学史》
}}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2014年9月9日),男,1927年2月16日生于 [[ 天津 ]] ,原籍 [[ 湖北省黄梅县 ]] ,1951年毕业于 [[ 北京大学 ]] 哲学系。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
汤一介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还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
2003年起,汤一介担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 [[ 汤霖 ]] 是清朝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进士,父亲 [[ 汤用彤 ]] 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界融会中西、并接通中文和梵文的学术大师之一,任职 [[ 北京大学 ]] 副校长。
高中时,汤一介对西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试着写作了一些散文、杂文。
1946年,因为落榜,汤一介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方面的作品,写了 [[ 《论善》 ]][[ 《论死》 ]] 《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947年,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51年毕业。
1949年5月,汤一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学院有一个团总支,汤一介和他未来的妻子 [[ 乐黛云 ]] 就是在这里互相认识的。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汤一介、乐黛云结婚。
1956年,汤一介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父亲汤用彤的助手,负责帮助整理他的著作。<ref>[http://news.163.com/05/0804/15/1QARQP3900011E82.html 哲学家汤一介: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网易,2014-09-12]</ref>  
1957年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学术批判风起云涌,汤一介也被投入其中。1957年初,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他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这是汤一介在中共建政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80年,53岁的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教授《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
1981年,汤一介发表了 [[ 《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 ]] ,率先打破" [[ 唯物主义]]"和" [[ 唯心主义]]"互相对峙的陈旧思想,提出认识发展史来看待哲学问题。
1983年,汤一介任 [[ 美国哈佛大学 ]] 访问学者。汤一介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
1984年,大陆地区第一家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汤一介任院长。
1997年,汤一介赴 [[ 香港中文大学 ]] 新亚书院,主讲"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2002年10月,汤一介向北京大学学校领导提出编纂《 [[ 儒藏 ]] 》的构想,得到了了 [[ 张岱年 ]] [[ 季羡林 ]] 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汤一介任《儒藏》首席专家,另外有日本、 [[ 韩国 ]] [[ 越南 ]] 等国家的学者一共500人参加编纂。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汤一介出任院长。<ref>[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549/219551/15079122.html 汤一介:“我不是哲学家”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9-17]</ref>
2012年,获得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3年3月14日,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ref>[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318/c219468-20820744.html 北京表彰210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2013-03-19]</ref> [[File:习近平看望汤一介.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427294f1c394f132.jpg 原图链接]]]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于北京逝世。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等送花圈悼念,北大校长王恩哥、哲学家李泽厚等均送来花圈或花篮悼念,灵堂摆有汤先生著作供人翻看。<ref>[http://news.sina.com.cn/c/2014-09-11/124330825878.shtml 国学泰斗汤一介灵堂接受吊唁 习近平送去花圈]新浪网,2014-09-11]</ref>
2014年9月15日,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内的上千位社会各界人士专程赶来送别。<ref>[https://new.qq.com/cmsn/20140915/20140915036975 国学大师汤一介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释永信专程送别]腾讯新闻,2014-09-15]</ref>
== 学术成就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汤一介子承父业,和父亲汤用彤共同筑建了魏晋玄学的理论构想,这被看作是汤一介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汤一介通过研究魏晋玄学的体系,找出魏晋玄学的内在逻辑,发展理路,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方法,是对汤用彤魏晋玄学研究的补充。<ref>[http://history.sina.com.cn/idea/rw/2014-09-10/094999756.shtml 汤一介:大师的产生需要思想自由的时代]新浪,2014-09-12]</ref> ===传统哲学体系===
传统哲学体系
汤一介尝试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提示出其概念、命题和理论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诸问题》中,汤一介讨论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问题,并为中国哲学建构了一范畴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提出中国哲学常以三个基本命题来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观点,这就是"天人合一"(讨论"真"的问题,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知行合一"(讨论"善"的问题,即做人的根本道理)、"情景合一"(讨论"美"的问题,即审美境界的问题),而"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这两个命题是由"天人合一"展开而对宇宙人生不同侧面的表述。在《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把中国哲学中的三大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三大哲学家做了对比,借此说明孔子、老子、庄子真善美问题上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由于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都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这和西方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以"外在超越"为特征很不相同。"内在超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中虽有认识论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中"知"就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必须"行",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大都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理想是"内圣外王","圣人"(即道德高超的人)最宜于作"王"(最高的统治者),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哲学。在《论儒家的境界观》这篇大章中,汤一介提出:"内圣外王"之论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弊病也非常明显,即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和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
=== 论国学研究=== 
1949年以后,全面学习苏联,特别引进了苏联的哲学,当然文学也一样引进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一直到"文革"。其破坏程度是极大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全被否定批判。旧的文化、旧的道德全被破坏了。改革开放虽然对纠正左的思潮起了积极作用,但态势未能根本扭转。
从历史上看,曾经吸收了佛教,吸收佛教使中国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佛教的传入,就不大会有宋明理学的出现。看待西学的冲击,一方面看它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西学的冲击,它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的缺陷,反省他们好的东西并用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地吸收其他文化好的方面。
=== 中国解释学=== [[File:习近平看望汤一介1.jpg|缩略图|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a6a4fe7c9b88525d.jpg 原图链接]]]
受到研究西方解释学的启发,在1998年汤一介就提出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的疑问,以此开启他对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汤一介提出,比之西方,中国有更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其时间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但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套自觉地把"解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于是,其后的两年,汤一介为此陆续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和《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等四篇论文。在这几篇论文当中,他提出在创建中国解释学,必须要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还要搞清楚经典的注释中"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在解释经典中的定位。
面对质疑,汤一介通过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对比,与当时学界主流认为"已经有了西方的解释学,没有必要创建中国解释学,不必跟着西方的学术路子走"的说法进行抗辩。<ref>[http://news.ifeng.com/a/20140915/41982093_0.shtml 国学泰斗汤一介的学术路]凤凰网,2014-09-17]</ref>
=== 和而不同观点=== 20世纪90年代,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汤一介先生提出"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需要调整好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一个原则,为解决这两大问题作出贡献。<ref>[http://res.cssn.cn/zx/yw/201409/t20140911_1324308_1.shtml 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9-17]</ref>
汤一介在《"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中说明:"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商谈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文化中寻找某种交汇点或者是可以互补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人物故事==学术专著==
===专著==={| class="wikitable"|-| 《郭象与魏晋玄学》 || 《早期道教史》 || 《在非有非无之间》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 《非实非虚集》 ||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昔不至今》|| 《和而不同》《生死》||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 《佛教与中国文化》 || 《郭象》 || 《我的哲学之路》 || 《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主编== {| class="wikitable"|-! 《国故新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 !! 《论传统与反传统》!!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新史》|-| 《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哲学卷》 || 《道家文化研究丛书》 ||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 || 《国学举要》|| 《一代名师:人文阐释》|} ==回忆录== 《我们三代人》,2016年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1867/ 我们三代人]豆瓣网,2015-12-18]</ref>  ==人物故事== === 求学生涯===
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接触很早,并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1946年夏,汤一介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落榜,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学习。1947年夏天,汤一介再次参加大学考试,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进入大学后的汤一介,心无旁骛,专心致力于哲学。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 政治理想=== 
1949年以后,汤一介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5月,汤一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的希望是"自己能像伏契克那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己的理想事业"。
=== 梁效岁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受批判,但当时的汤一介并没有质疑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
2006年,78岁的汤一介在接受采访谈到自己"梁效"岁月时,执意在记者的文稿上补充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是:"我错了,我要深刻反省。"
=== 伉俪情深===
[[File:汤一介3.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e039058715dbde67.jpg 原图链接]]]
1949年,汤一介认识了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对于汤一介来说,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
在性格上,汤一介较内向,乐黛云较开朗;汤一介受儒家影响较大,做事讲究规范,有条理,乐黛云比较喜欢道家,听其自然,做事大而化之,两个人互补。在治学上,汤一介古代文化基础好,有家学渊源,乐黛云外文好,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多,两个人也是互补。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都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都喜欢帮助别人、都喜欢看文学书,听西方古典音乐。他们共同出了一本随笔集,是"连理丛书"中的一种--《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比翼齐飞。
=== 不做大师===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按常规理解,人们认为这是学者的谦虚谨慎使然,继而非要把这一顶顶大帽子强加于他。事实却证明,汤一介说的是真心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ref>[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4/0912/c159301-25645406.html 缅怀汤一介,反思“大师”满天飞的中国]人民网,2014-09-17]</ref>
== 人物评价==
"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 彭燕韩)
"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放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奥地利籍教授、汤一介奥地利籍学生 雷立柏)
==视频==
{{#ev:youku|XMjQ0MTQ1NTA|460|inline|腾讯网《大师》汤一介乐黛云 |frame}}
 
==参考资料:==
5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