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汪懋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懋麟(1640年-1688年),字季角,号蛟门,江南江都县人。

生平

汪懋麟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自幼潜心诗文,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康熙九年(1670年)为中书舍人。官至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与博学鸿词科,不就。长于史学,[1]康熙十九年,入明史馆,与修《明史》。书成即告归。闭门读史著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病卒,年四十九岁。

著作

工于诗,毛奇龄与汪懋麟论苏轼诗,汪举出“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十分推许,毛氏曰:“鹅也知,鸭比谁先知?”[2]汪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3]又与宋荦王又旦曹贞吉叶封田雯谢重辉等合称“辇下十子”。[4]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

清史记载

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干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诗作

《南乡子 秋兰》

香气晓来寒。碧叶红蕤露未干。只有美人堪结佩,秋兰。冷艳亭亭瘦倚栏。

独对小屏山。为惜名花镇日看。耐得西风能几日,开残。摘向菱花鬓影间。

茶缘轶事

汪懋麟对茶的爱好可以说罕有其匹,王士禛的《北部汪蛟门传》记载了此人将逝之际的情况:“既得疾,弥留。令洗砚磨墨嗅之,复令烹佳茗以进,自谓香沁心骨。”真可谓终其一生嗜茶之癖迄未稍忌。

他有时称茶为“茗粥”,因为唐宋时饮茶的方式方法和清初完全不同,蔡襄《茶录》有“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之说,而苏轼也有一首诗说:“偶为老僧煮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清代饮茶已是冲泡而不煮了,所以一般人就不再称之为“茗粥”了。汪懋麟虽不一定似唐人那样煮茶,但是对唐宋时期饮茶方式,颇为感念,所以饮茶时常发怀古之情。

他的《三月晦日漫兴五首》中有句云:“洗砚微吟自在时,烹来茗粥不嫌迟。”他在自感最潇洒的时候,称饮茶为“茗粥”,语中颇带快慰。到海陵水绘园会晤冒巢民时,冒巢民送了他绘画与岕茗(岕茶),他写长诗答谢,也说:“水绘庵中得真赏,我欲扁舟访溪澳。花浓水曲莺乱啼,细话春窗烹茗粥。”

传略中有这样的文字:“而先生一持以公,门绝请谒,退官时偕二三故人论文讲道,茗粥一设,庭户萧然。”这是把“茗粥”和酒肉作对比,认为清官还乡后,故人相聚,仅设“茗粥”,两袖清风的高节,已在不言中。

汪懋麟没有做过尚书、侍郎等高官,地方向宫廷进贡的名茶皇帝即使分赐群臣,也轮不到他。他确实品尝到了许多好茶,有的还是知名文人亲手制作的。他的《藏天水记》开头就有这样的话:“居士斋居读书之暇,品泉斗茶,稍自娱乐。好事者以四方名茶相饷。”这里的“好事者”,不是好生是非者,而是和汪懋麟很谈得来的那些人。例如官位不低的王士祯、宋琬、田雯、施闰章等人,还有明代遗老方文、冒辟疆、龚贤、邓汉仪等人,汪懋麟与他们的交往都相当密切。

宜兴的岕茶,乃是他比较喜爱的品种,冒送给他的就是岕茶,诗云:“洞山华蕊原最珍,分饷正值春泉熟。”岕茶产之于“洞山”也。

汪懋麟曾与施闰章过往甚密,写一首《尚白大参以敬亭绿雪茶见饷简谢》的长诗。这首诗内容相当丰富,他回忆了自己曾慕敬亭山之名,前往旅游,向寺庙中的僧人索取佳茗;“华蕊浮轻圆”,那是敬亭绿雪初冲泡时碗面上的情景;随之僧人向他谈了最近山上绿雪茶产量不多,因为官府随时索取,有势力者巧取豪夺,种茶户应付不了……

汪懋麟爱茶更是对水之重视较茶更有过之无不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进行实地勘察。康熙十七年(1678)暮春,他花了16天时间,游览了“西湖南北诸山”,他自己说“在水之日较在山为多”,实际上重点集中在石屋、蝙蝠、王乳、射旭、通江、圜公等13个洞,而“呼猿为最怪,龙泓为最奇”。泉则有甘露、真珠、梦泉、茯苓、六一等,“虎跑为最甘”。井则有葛洪井、郭璞井、窥神运龙井、白公茶井等,“龙井为最冽”,池则有金莲、如意、金鳗等,“万工池最旷”。他对于南北诸山的名胜古迹都没有注意,他的旅游目的颇为明确,就是比较各处的水源,作为品茶时的必要选择。

他到济南,亲口品尝了趵突泉,成诗一首:“荇藻冬犹绿,烟波晚最妍,倚栏怀陆羽,恨不到池边。”深为唐代茶圣陆羽未能品尝趵突泉而遗憾。

在扬州故乡时,凡是亲友从江南来,他常托他们带惠山的泉水,但茶天天要品尝,往往仍难以为继。他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外出旅游,一定带上容器,遇到好的泉水就装满带回;二是六月间大雨时,多准备盆罐储藏雨水,妥为保存,他“试诸名茶,色清而香发”,似乎也不比山谷间名泉差多少。

在北京住了12年。这使他十分苦恼,因为雨水少无法存储,而井水也往往苦涩难入口。但他是善于自我宽慰的人,想到在故乡的品茶之乐,仍觉得上天待他不薄,所以说:“今家居有河水可汲,名泉可求,天复厚之以雨泽,近取诸檐楹,不费一钱,所以待人者良厚”。[5]

注释

  1. 方象瑛《健松斋续集》卷之八《汪蚊门墓志铭》: “崇祯朝无《实录》,曹侍郎溶进邸抄五千余册,君与乔君石林(莱)辈辑为《长编》,作史者始有所考据焉。”
  2. 《西河合集·诗话》卷五,略云:“汪举‘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间觅路鸟先知’,此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鸟习花间故也,先者,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
  3. 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二: “汪懋麟,字季角,江苏江都人。与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
  4. 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江都汪蛟门(懋麟),‘辇下十子’之一也。”
  5. 汪懋麟与茶, 福建茶叶网, 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