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沁河

移除 160 位元組, 4 年前
使用页面处理(overlinked)给页面添加标签
[[File:沁河11.jpg{{overlinked| 有框|右|<big>沁河</big>[http://f.01ny.cn/forum/201210/05/234830za2qkbzywq5kp5uy.jpg 原图链接][http://36.01ny.cn/forum.php?fromuid=149429&mod=viewthread&tiddate=2520854 来自光影中国 的图片]]]2020年3月}}
[[File:沁河11.jpg|350px|缩略图|右|<big>沁河</big>[http://f.01ny.cn/forum/201210/05/234830za2qkbzywq5kp5uy.jpg 原图链接][http://36.01ny.cn/forum.php?fromuid=149429&mod=viewthread&tid=2520854 来自光影中国 的图片]]] ''' 沁河 ''' 发源于 [[ 山西省 ]][[ 平遥县 ]] 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山西高原的 [[ 沁源县 ]] [[ 安泽县 ]] 等地。于 [[ 晋城市 ]][[ 沁水县 ]] [[ 阳城 ]] 县润城镇进入 [[ 太行山 ]] 区,经晋城市郊区后,出山西省境,东南流入 [[ 河南省 ]] 境,至 [[ 济源市 ]][[ 五龙口 ]] 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 [[ 沁阳县 ]] [[ 博爱县 ]] [[ 温县 ]] ,在 [[ 武陟县 ]] 城南方陵村注入 [[ 黄河 ]] ,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 <ref>[http://www.sohu.com/a/276440642_755852 问道寻缘|山西的八条主要河流] ,搜狐网,2018-11-19</ref>
==历史起源==
据《[[山海经·北山经]]》载沁水(沁河)发源于谒戾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据《山海经·北山经》载沁水(沁河)发源于谒戾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一说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源头分水岭高程为2200米左右。据《沁河志》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为沁河源头。河流在 [[ 太岳山 ]] 崇山峻岭间蜿蜒南下,穿越 [[ 临汾市 ]][[ 安泽县 ]] ,在晋城市沁水县官亭圪堆附近进入晋城市,经阳城县至泽州县拴驴泉附近入河南省,由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至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8]
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过境长90余公里。在济源市境内,岩溶发育,有泉水出露。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5.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
在武陟县境内,从小董乡的沁阳村流入境。流经小董、西陶、大虹桥、三阳、阳城、城关、木城镇、二铺营、北郭9个乡(镇),到北郭乡的方陵村注入黄河,过境长34.9公里,河床宽330~1200 ~1200 米。沁河在1948年前后,还是常流河,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建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到本县境内经常断流,成为“季节河”。最大洪水1982年为4280秒/立方米。
==河道特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
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 [[ 马山泉 ]] ,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县 [[ 北金村 ]] 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
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 [[ 木栾店 ]] 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ref>[http://www.wutongzi.com/a/25854.html 沁河水,养育了沁阳人],梧桐子网站</ref>
==主要河流==
[[File:沁河源区示意范围图.jpg|300px|缩略图|右|<big>山西省森林分布与沁河源区示意图</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3/d1b5151b89cc4a44985833f1b12b1a73.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57542741_526303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山西省境===
 山西省境内,沁河的主要支流有 [[ 丹河 ]] [[ 阳城河 ]] [[ 端氏河 ]] [[ 获泽河 ]]
===河南省境===
 济河,发源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 [[ 济渎庙 ]] ,一出龙潭。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 [[ 猪龙河 ]] ,是济河主流,流经 [[ 温县 ]] 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 [[ 沁阳县 ]] 城,流至 [[ 龙涧村 ]] [[ 沁河 ]] [[ 济河 ]] 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11/15/99076_801036716.shtml 黄河支流],个人图书馆</ref>
==地貌地形==
 沁河流域经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ref>[http://www.yrcc.gov.cn/hhyl/hhgk/hd/sx/201108/t20110814_103450.html 主要支流],黄河网,2011年08月14日</ref>
==经济文化==
 相传三国时, [[ 司马懿 ]] 要从山西调运粮草兵士到京都 [[ 洛阳 ]] 。山西与洛阳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却无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栈道。沁河 [[ 古栈道 ]] 在济源境内长达36公里,大致可分为 [[ 马鞍山 ]] 区、张庄对岸区、 [[ 司马懿藏兵洞 ]] 区、和滩区、1号石门区、 [[ 紫柏滩 ]] 区等6个文物保护区,栈道壁孔多达140余处。也许是为了纪念司马懿开凿沁河栈道之功,在马鞍山区古栈道石崖上,离沁河水面10米处刻有一尊司马懿石像。另外,这里还有司马懿藏兵洞、司马懿钓鱼台等遗迹。在沁水湾附近的两岸流域,还留存有 [[ 化城寺 ]] 遗址、 [[ 枋岩书法遗存 ]] [[ 裴休洞 ]] [[ 裴休祖 ]] 茔、 [[ 荆浩 ]] 墓、 [[ 盘谷寺 ]] [[ 袁公祠 ]] 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ref>[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0-11/03/content_409808.htm “利泽豫北五龙口”系列之三 司马懿沁河岸边修栈道],大河网</ref>
==水文特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 [[ 小董站 ]] 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水利建设==
沁河沁阳、武陟一带灌溉工程相传始于秦代,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整引沁灌溉。唐宝历元年(825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治河内秦渠,灌田千顷”,大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坊口堰,引沁水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五千余顷”。此后,沁河灌渠有盛有衰,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沁河沁阳、武陟一带灌溉工程相传始于秦代,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整引沁灌溉。唐宝历元年(825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治河内秦渠,灌田千顷”,大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坊口堰,引沁水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五千余顷”。此后,沁河灌渠有盛有衰,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后,沁河灌溉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共建水库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博爱县北境丹河青天河水库),小型水库4座,总蓄水0.2263亿立方米。1987年沁河两岸(包括丹河)有引水涵闸54座,其中48座为50年代以后所建。涵闸总引水能力达150立方米/秒,主要灌区在沁河者有 [[ 广利 ]] [[ 界沟 ]] [[ 白马沟 ]] [[ 亢村 ]] ,在丹河者有丹东与丹西 <ref>[http://www.sohu.com/a/15354101_125099 焦作:美丽沁河夏收忙] ,搜狐网,2014-06-21 </ref>
===广利灌区===
 广利灌区包括沁阳县南大部土地和 [[ 济源 ]] [[ 温县 ]] [[ 孟县 ]] [[ 陟4 陟]]4 县部分土地。灌区北依 [[ 太行山 ]] ,南临 [[ 黄河 ]] ,为老灌区。旧有广济、利丰、永利、广惠、大小利河及甘霖等渠。
===界沟、白马沟及亢村引沁灌区===
 界沟灌区亦称孝敬灌区,在博爱县西南隅,南濒沁河,北接 [[ 丹东 ]] 灌区,西南 [[ 临丹 ]] 、沁二河,有耕地面积3.2万亩。
===丹东、丹西灌区===
 两灌区均是老灌区。丹东灌区在豫境丹河以东, [[ 焦枝铁路 ]] 以南,博爱县境的西金城以北,阳家庙以东,并包括 [[ 焦作市 ]] [[ 修武县 ]] 的部分土地,引丹河水为源,引水口在后陈庄南丹河左岸。区内有总干渠一条,干渠两条。
===张峰水库===
  [[ 张峰水库 ]] ,位于 [[ 晋城市 ]] 沁水县张峰村,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 [[ 水利枢纽 ]] 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17.48亿。
==河流治理==
 
===沁河堤===
 
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进行三次复堤:第一次从1949~1953年,第二次1954~1972年修堤土方共358万立方米。第三次1974~1983年。
===河道整治===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 明 [[ 万历 ]] 十五年(1587年)沁河从此决口。1933年黄河涨大水,倒灌至木栾店。
1968年在木栾店卡口处又修建一座双曲拱桥,阻水面积达11%。为解决木栾店卡口河段,保证沁堤安全。
改道工程在 [[ 杨庄 ]] [[ 莲花池 ]] 长约3.5公里地段内进行。将老河道封起来作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
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与原河道主槽能够上下衔接,防止河流发生新摆动,在新左堤上布设险工护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险工来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区出口处的左岸滩沿上修一护滩工程,并在新河道内另建新桥一座。
改道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
其间,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发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这是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当地群众10万人上堤抢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应有作用 <ref>[http://m.sohu.com/a/287335620_119854 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的杨庄改道工程],搜狐网</ref>
===沁河滞洪区===
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
 
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
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视频==沁河滞洪区沁阳市境<center>沁北自然滞洪区,位于丹河口以上 ''' 、丹 交汇的夹角地区,东、南分别有丹河和沁河,西、北两面为太行山麓,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陡。主要利用龙泉、杨华两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减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 响范围包括沁阳县的北关、解庄、西尚3乡和紫陵乡的部分地区,此区有耕地8万亩,居民6万余人。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黄、沁河汇流的夹角地带。该区南为黄河大堤,北、东为沁河堤防,地势低洼,1951年辟为滞洪区。当小董站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在五车口预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滞洪区,以保证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该滞洪区在102米(黄海)水位以下,淹没面积142.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18亿立方米。分洪时临时迁移安置居民,退水时从滞洪区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黄河。1958年以前,沁南滞洪区有兼滞黄河部分洪水的任务。当黄河盛涨,郑州黄河铁路桥壅水严重,再遇伊、洛、 像航拍 河并涨,严重威胁黄河北堤安全时,于武陟解封破黄河堤分泄部分黄河洪 入沁南滞洪区,以策安全。1958年以后,沁南滞洪区未再安排分泄黄河洪水的任务。[49]纠错参考资料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br>
=== {{#iDisplay:f0173noniab|560|390|qq}} '''一分钟领略武陟之美: 沁河 滞洪区===在武陟汇入黄河'''<br> {{#iDisplay:y0924fykjvd|560|390|qq}} '''沁河影像长跑'''<br>
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iDisplay:v0360evkucq|560|390|qq}}</ 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center>
== 资料文獻=={{reflist}}
[[Category:680 中国地理类志]]
9,3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