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沈语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语冰,1965年生,浙江余杭人。就学于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文学,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当代艺术史和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沈语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余杭

出生日期 1965年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 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当代艺术史和批评史的教学、翻译与研究

代表作品 《20世纪艺术批评》等

人物简介

现为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曾为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

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简论》。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艺术与文化》、《弗莱艺术批评文选》、《另类准则》、《艺术与物性》、《现代生活的画像》、《杜尚之后的康德》、《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艺术的理论与哲学》、《知觉的悬置》等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名著。担任"艺术与观念译丛"、"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等大型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

2013年因"长期致力于系统翻译介绍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为中国艺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丰富了中文世界的学术视野"而获得第二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理论奖。

代表作《20世纪艺术批评》获"教育部第四届(2001-2004)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先后被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等列为博士生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或研究生教学指定参考书。

沈语冰的治学道路从法学(特别是法律史和法律思想史)入门,学术领域涵盖法学、哲学、文学和艺术诸学科,文艺研究主张从中西文论与美学的共同命题--艺术与真理问题,或道与艺问题--出发,重新论证现代社会条件下"道"的内涵,提出这个"道"的内涵就是"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具体体现为哲学与世界观层面上的主体性(自我)、科学层面上的客观性(自然)、社会实践层面上的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以及文化与审美层面上的艺术自主等现代性的"五自原则"(自我、自然、自律、自由和自主)。视野宏阔,理路清晰,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其将现实问题置于学术史的严格规范之下的方法,使其成为国内公认的杰出青年人文学者。

沈语冰出生于江南名镇--杭州西郊余杭之仓前镇,少年时代即敬仰前贤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文章,矢志以学术为立身之本,书画为游艺之末。1983年他以全县第一、浙江省第九的高分考入大学,在攻读哲学、思想史和法津之余,广泛培养对于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电影的兴趣,并开始文学创作与书画艺术学习。其书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洪丕谟先生(1940-2005),从汉碑入手,沉郁宽博,不尚纤巧。后专攻行草书,熔铸晋唐宋明诸大家,自出机杼,迥异流风。对书法史及古代书论多有论述,著有《历代名帖风格赏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兼及当代书法批评。

沈语冰曾先后担任浙江理工大学助教(1990-1993)、讲师(1993-1996),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1997-1998)、副教授(1998-2003)、教授(2003-),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01-2002)。

相关评论

1."回想过去,在诸弟子中,你是一个很有独到思想,喜欢独立思考且又独来独往的读书人。你原名建平,后来改名语冰,这里有个出典,就是《庄子·秋水篇》所说的'夏虫不可与语冰'。由此可见你在书法上、学术上的高蹈,以及人生感悟上自视甚高的冰雪情操。然而,也正因为你的高蹈绝尘,思入毫芒,思人之不敢思,想人所未及想,于是乃有此《透支的想象》,一本讲现代哲学问题的重要学术论著,以及其他众多引人注目的学术论文和书学论文。"洪丕谟:《与语冰贤弟淡书法与做学问》,《洪丕谟书画专辑》(《上海艺术家》2004年增刊)

2."关于现代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的显学,但像本书这样脉络清晰、功力深厚的著作实属难得。"《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书评

3."(《20世纪艺术批评》)著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流畅的论述将令人瞠目结舌的参考文献全部融化在对整个艺术现代性问题的把握之中了。……我相信,与这本书的相遇一定是整个艺术批评界都需要面对的一件大事。""此书被有识之士誉为国内'最具学术分量'的艺术批评史,就我所看到的而言,绝非溢美之词。"河西(自由撰稿人,现居上海):《艺术批评及其批评者》,《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4月2日

4."在国内的相关领域,这(《20世纪艺术批评》)是第一部有体系和有深度的书,其廓清和填空效应行家心里都知道。首先请注意'导论'里对艺术批评之起源与精神的论述。此处的论述表明,艺术批评本身就是现代性机制内部的一个产物,是连结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性反思机制的纽结;……看过作者前一本《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的读者当然知道,这是作者前阶段工作的有力延续,如果再看看他近十年来的写作路线的话,更容易看出,当下艺术界沧海横流的现实境域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路数的合力,是怎么把作者送到这一步的。"赵千帆(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同济大学):《现代性方案中的艺术批评》,《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14日

5."我对(《20世纪艺术批评》)作者以艺术自主的现代性哲学为基准点所建构起来的20世纪艺术批评系统充满了敬意……站在巨人康德-韦伯-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的肩膀上,沈语冰为我们描绘了一遍20世纪艺术批评的地图。历史会证明,这种描述和阐明在学科史上将具有的开拓价值。"河西:《从现代性看现代主义》,《东方早报》2004年2月3日

6."相对于国内以平庸的绍介为最终旨归的影评,沈语冰(《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的叙述就显得沉稳、有力、精辟得多。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伯格曼影片的专著,它与外文的伯格曼研究系列构成了某种眺望的姿态。"河西:《再获之光》,《钱江晚报》2004年5月11日

7."在眼下的国内美术写坛,也有这种稍有学究气但很上进的学者。就我近年读到的而言,沈语冰和常宁生便相当学术,也有学问。前者的新著《20世纪艺术批评》,在解读和阐释的基础上立论,是一种通常的治学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如果稍微不慎,便会成为贩卖舶来品的进口公司。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相当形而上,作者和读者易入五里云中。幸好,作者对此相当清醒,在书写中很注意个人的立论和阐述。"段炼(加拿大Concordia大学中文部主任):《没有批评大师的时代:当下美术写作漫议》,载《当代美术家》,2006年第1期

8."到八十年代中期我研究生毕业时,对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那时转向研究艺术批评,却吃惊地发现,我们的艺术理论界对西方的艺术批评理论和方法所知甚少,更乏系统。美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引介,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各美术出版社开始出版翻译系列,但由国内学者自撰的专著却几乎没有。到了九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撰写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和批评的专著,但多是介绍或述评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由于沈语冰的《20世纪艺术批评》不仅是引介西方理论的,而且还是研究性、批判性的,所以这部书具有原创的学术价值。但是,这部书并不止于此。我在阅读中注意到,作者在整体构思中有着清醒的历史意识。我曾经参加过他人主持的比较文学史和欧洲小说史的撰写,所以对这类著述的整体构思和历史意识问题相当敏感。沈语冰的专著,虽未以'史'相称,但从二十世纪初的罗杰·弗莱到二十世纪末的阿瑟·邓托都有论述,并以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为叙述主线,将后现代主义置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进行阐说。在此过程中,作者一方面构筑了历史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一般性批评史著对理论家的罗列和转述,从而有充足的空间来探讨重要的理论问题。"段炼:《当代艺术批评家速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景》杂志,2006年第11期

9.弗莱1910年首先拈出"后印象主义"一词涵盖塞尚和其他一些画家,17年后出版这部塞尚专论,又以原始性与巴洛克、古典与浪漫、色彩与素描等二极对立倾向揭示塞尚的风格发展,奠定了研究塞尚的中枢概念,成为理解这位大师的第一必读之作。沈语冰先生才情横溢又学识过人,他把这二者融入本书,化成了隽永的译文和详赡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佳美的中文读本。--范景中(《塞尚及其画风发展》封底评语)

10.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这个中译本几乎可以看成是罗杰·弗莱与沈语冰先生合著的。因为这些注释不是简单的名词解释或年代标注,而是包含着众多关于塞尚绘画的背景资料、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的综合梳理,以及沈先生个人的艺术立场观点。--吴明:《在苹果里找到整个世界:评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载《文景》杂志,2009年第6期。

11.弗莱的《塞尚》写得极为凝练,沈语冰译成后只有6万字,可是沈语冰为这本书做了大量注释,大家看到的这部书有20万字。除了大量的注释与评论,沈语冰还附上了他的三篇非常优秀的论文:《塞尚的工作方式--罗杰·弗莱及其形式主义批评》、《弗莱之后的塞尚研究管窥》以及《罗杰·弗莱的批评理论》。塞尚是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弗莱是现代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批评家,而《塞尚》一书又是这位大批评家的最杰出的作品。所有这些,让沈语冰觉得必需要以最大的严谨把这部著作翻译过来,同时,补充各种资料,弥补汉语中对塞尚研究和弗莱研究的双重匮乏。--刘翔:《大音希声:读沈语冰译《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载《都市快报·独立书评》,2009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