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中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中府(今 蒲州镇)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河中府,中国唐代设立的行政区。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开蒲州升为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河中府。同年又改为蒲州。[1]

历史沿革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开蒲州为河中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同年改为蒲州。乾元(公元758-759)时又改称河中府。以后历代屡有变动。明洪武二年(1369)河中府改为蒲州。

文献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中府,河东。赤。开元户七万二百七。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今为河中节度使理所。管州五: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县三十七。都管户四万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时,为魏、耿、杨、芮之地。《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虔注曰:“魏在晋之蒲坂。”

毕万之後,十代至文侯,列为诸侯,至惠王僭号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今州即秦河东郡地也。汉元年,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荥阳,请归侍亲疾,至则绝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文帝谓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後魏太武帝於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州,因蒲坂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又置河东郡。

隋将屈突通守河东,高祖师次桑泉县,通出守潼关,乃令鹰扬郎将尧君素、王行本留镇郡城,遂於今桑泉县置河东郡。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其年尧君素为贼人薛宋、李楚客所杀,王行本仍坚守不宾。二年,置蒲州总管。三年,行本归化,自桑泉移蒲州於今理。九年,废总管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元年五月,改为河中府,仍置中都,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陈其不可,至六月诏停,复为州。乾元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历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陕、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底柱之险,羊肠在潞州壶关县东南一百六里。浊河、孟门之限,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に辕为襟带,与关中为表里,刘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制蛮夷,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每岁白露既降,凉风已高,陛下处金城汤池内绥华夏,登信臣骁将外驭戎狄,出於仲秋,还於农隙,有漕浊泛舟之便,无登高履险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虏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陕之後,每岁八九月?,京师忄匈忄匈,常惧犬戎复至,将相之家,皆装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奏此疏,冀因制置,窃有兵权,议亦宏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设险图》之首篇也,融诛後书已不传,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东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东至东都五百八十五里。东北至绛州取桐乡路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西至同州六十七里。东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东南至陕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麦<麦员>扇,竹扇,漆匣,乾枣,凤栖梨,龙骨。赋:绢,绵,麻,布。

管县八: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宝鼎,解,永乐。

河东县,次赤。郭下。本汉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於城东,仍於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十五里。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关相对。

长原,一名蒲坂,在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

河水,北自桑泉县界流入。

妫水,源出县南雷首山。《尚书》曰:“降二女于妫?。”

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于河滨。”

故尧城,在县南二十八里。

蒲坂关,一名蒲津关,在县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津关”,即谓此也。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岁徵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关河之巨防焉。

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其处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埽。

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河西县,次赤。郭下。本朝邑县东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县置。

临晋县,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本汉解县地,後魏改为北解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於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二年,改为临晋。

河水,经县西四十里。

涑水,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县东十三里,故司空魏国公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猗氏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即猗顿之所居也。东魏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为猗氏县,属汾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水,经县南六里。

故郇邑,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侯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

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

虞乡县,次畿。西至府七十里。本汉解县地也,後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

坛道山,一名百梯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高万仞,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测浅深,每有敕使投金龙於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济河焚舟取王官。

王老仙人祠在县西十七里。

宝鼎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汉汾阴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阴县入蒲坂县。後魏孝文帝复置汾阴县,开元十一年,改为宝鼎县。

黄河,在县北十一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之所也。

汾水,北去县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於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书名也,仍於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四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岁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德二年,分芮城於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芮州,七年移於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视频

河中府 相关视频

2020丨公元820年代: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
现存最早地理总志: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