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河津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津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面积为59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3月,河津市辖4个街道、3个镇、2个乡。市政府驻城区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津市常住人口为392561人。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得名。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津市(县级市)。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行政公署,设运城地级市,隶属运城市。境内209国道纵贯南北,108国道横穿东西,侯(马)西(安)铁路、侯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境内有薛仁贵故里、等风景名胜。

2018年,河津市生产总值23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7.7%。2020年,河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9亿元,增长4.6%。[1]

历史沿革

河津历唐、虞、夏皆为甸服。禹划九州,河津属冀州。 夏代,有方国冀。商代,有方国冀、耿。 西周,有方国冀、耿、韩。春秋时期,方国归晋,为采邑。春秋末,河津为魏地。战国时,河津为魏皮氏邑。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为河津设县之始。 西汉,属河东郡。 新朝天凤元年(14年),改皮氏为延平县。 东汉,复名皮氏,仍属河东郡国时,邑属魏河东郡。正始八年(247年)改属平阳郡。 晋时,仍属平阳郡。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为龙门县,属东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为高凉郡治,辖高凉、龙门二县。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为龙门郡治,领西太平、汾阴二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邑汾水以北地区属西魏、北齐;汾水以南地区属西魏、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年),龙门郡废邑属绛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蒲州。大业初属河东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泰州,武德二年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万春县(治所在今张吴乡附近)。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万春县并入龙门,属绛州。元和初属河中府。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得名。 金初,属河中府,贞祐三年(1215年),改属荣州。 元初,荣州废,邑属河中府。 明,属平阳府蒲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绛州,属山西省。 中华民国时期,属河东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河津解放,同年8月,境内汾河以北地区仍名河津,属吕梁分区;汾河以南地区与稷山汾南成立稷河县。次年8月,汾南地区复入河津。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县属陕甘宁边区新绛专署,9月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署。 1954年,运城与临汾两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县随。 1958年11月,县并入稷山。 1961年12月,县从稷山分出,恢复建置。 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县随运城行政公署。 1994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津县,设立县级河津市。 2000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运城地区,设立地级运城市,县级河津市由运城市代管。

区划沿革

2021年4月,撤销赵家庄乡、阳村乡,分别设立赵家庄街道、阳村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4月,河津市下辖4个街道、3个镇、2个乡,共14个社区、125个行政村 ,另有山西铝厂,下设10个社区。市政府驻城区街道。[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津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介于东经110°32′15″—110°50′45″,北纬35°28′17″—35°47′15″之间。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东西宽27.5千米,南北长35千米,面积为5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津市由吕梁山区、南北坡高垣阶地及黄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单元组成,境内有一山(吕梁山)、二河(黄河、汾河)、三峪(遮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横穿辖区中部而过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两端高中向低的马鞍状。

气候

河津市属暖带大陆性黄土高原气候,由于受季风和内蒙沙漠气候的影响,年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风。春季略长于秋季,冬季略长于夏季。特点是:光照长,热量足,降水少。

水文

黄河

秦晋自然界河,北由乡宁县入境,经市境西缘向南流入万荣县境,在本县流长30多公里,最高水位385.83米,最低水位371.84米,年径流量平均336.9亿立方米。水质混浊。含沙量平均每立方米32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933公斤,年输沙量为16亿吨。

汾河

东由稷山县史册村入境,往西横贯河津中部的柴家、黄村、城关、阳村、小梁等乡(镇),于阮家湾村出境入万荣,在境内流程35公里,年径流量平均14.5亿立方米。汾河在清代时水质较洁,光绪版《河津县志》载:“汾水洁如素练”,曾是河津八景之一。

洪水

河津市分为汾河、黄河两个流域。汾河流域为城关、小梁、柴家、黄村、赵家庄、阳村、张吴、僧楼8个乡(镇)及黄河滩一部分,面积为548平方千米,洪水量平水年646.5万立方米,枯水年263.1万立方米。黄河流域包括下化、樊村、清涧3个乡(镇)以及黄河滩一部分,流域面积307.7平方千米,洪水量平水年730.4万立方米,枯水年322.2万立方米。全县洪水总量平水年1376.9万立方米,枯水年585.3万立方米。

地下水

河津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基岩山区裂隙水和峨嵋台地孔隙水的补给(局部地歌亦受地表水补给),除吕梁山区和北坡高塬的常好、寺庄芦庄、北方平、僧楼、北王、贺家庄一带较小外,其余地区储量较为丰富,优富者为近河近山地带。全县的潜水和混合水流向基本都是向河谷运动并排泄于此,总体水质较好,化学类型复杂。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河津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16种,其中被开发利用的9种,以煤炭资源最多。 煤:贮藏于市域西北部,属乡宁煤田的延伸部分,面积约68平方千米,地质储量约6.8亿吨。 硫铁矿:贮藏于市域西北部,面积6平方千米,探明储量D级715.96万吨,折合标准矿295.64万吨。 石灰石:贮藏于市域北部的吕梁山,经勘测的龙门山及西硙口一带石灰岩,储量约3.4亿吨。 铁矿:贮藏于市域北部一带,矿体大部分呈窝状,少部分为层状,品位35%左右。 石英砂岩:分布于市域北中部一带,出露长度7000米,平均厚度10米,地质储量为784万吨。 耐火粘土:分布于市域西北部,为制造耐火材料原料。 矿泉水:位于市域北部瓜峪沟一带,是具有多种矿物质的珍贵水资源。 另外,还有钾长石、铝土矿、辉绿岩、白云岩、地热、煤矸石、砂岩等矿产资料。

土地资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888752.25亩。其中农用地421728.15亩,含耕地281304.75亩,林地57510.75亩,园地45166.5亩;建设用地213286.05亩,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7237.05亩,交通用地14096.25亩;未利用地253738.05亩,其中水域用地43876.35亩。

水资源

河津市水资源年总量3.3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境内28公里,已建成的提水工程日供水可达50万立方米,沿河优质地下水源地60平方公里,日供水可达40万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常住人口为413858人,比2017年增加了2161人。其中,男性214456人,女性 199402人;城镇人口236557人,乡村人口177301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16%,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3938人,出生率为9.54‰;死亡人口1777人,死亡率为4.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4‰。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39256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5527人相比,十年间减少了2966人,下降0.75%,年平均增长率-0.08%。 全市共有家庭户131068户,集体户4602户,家庭户人口为366797人,集体户人口为2576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6人减少0.76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津市常住人口为392561人。

经济

综述

2018年,河津市生产总值23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1.5亿元,增长0.5%;批发和零售业9.9亿元,增长6.9%;金融业8.6亿元,增长3.1%;房地产业2.7亿元,增长1.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62.9%和33.5%,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9个百分点。 2018年,河津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3.6%。

财政

2018年,河津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2.6亿元,增长3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7亿元,增长33.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6亿元,增长31.2%;非税收入完成3.11亿元,增长40.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54亿元,增长30.9%。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河津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51.1亿元,同口径增长3.1%。其中,项目投资42.9亿,同比降低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36.8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14.3亿元,比上年降低7.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23.9%;非国有投资完成38.4亿元,同比降低2.4%;其中,民间投资32.6亿元,降低16.9%。

2020年,河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9亿元,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9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亿元,下降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4元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7元,增长7.1%。财政总收入完成39.5亿元,同比下降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3亿元,同比下降9.3%。

第一产业

2018年,河津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169718.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94860.3万元,增长3.04%。其中,农业69475万元,增长5.06%;林业1125.2万元,下降27.63%;牧业14843.2万元,下降1.52%;渔业64.8万元,下降70.67%;农林牧渔服务业9352.1万元,增长3.86%。 2018年,河津市农作物种植面积34497.4公顷,比上年减少0.24%。粮食种植面积30465公顷,下降2.00%。其中,夏粮15259.4公顷,下降1.09%;秋粮15205.6公顷,下降2.09%(玉米14521.6公顷,下降2.34%);油料种植面积555.2公顷,增长30.88%;蔬菜种植面积2466.5公顷,增长8.13%;果园面积1828.1公顷,下降3.5%。 2018年,河津市全年粮食总产量190740.1吨,比上年减少3791.4吨,减少1.95%。其中,小麦89757吨,减少4599.4吨,减少4.87 %;秋粮 100983.1吨,增产808吨,增长0.81%。 2018年,河津市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全年肉类总产量8477.3吨,下降7.81%。其中,猪肉产量6511吨,减少11.26%;牛肉产量150吨,增长5.63%;羊肉产量419吨,增长0.48%;禽肉产量1379吨,增长6.49%;禽蛋产量12404吨,增长9.53%;奶类产量2055吨,增长35.64%;水产品产量120吨,减少70.59%。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1536千瓦,机械耕地面积23015公顷,机械播种面积27080公顷,机电灌溉面积16980公顷,机械植保面积31086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5599公顷。全年农机化总投入1191万元。 2020年4月14日,河津市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第二产业

2018年,河津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规上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8.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4.39%,同比增长5.13个百分点。

2018年,河津市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4.6%;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7.8%;地方企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12.03%。

2018年,河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行业增加值106.43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7%,炼焦业增长18.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9%。其他行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28.4%,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2.18%,医药制造业增长14.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6.35%,纺织业下降26.68%,家具制造业下降82.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9.0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45.12 %。

2018年,河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利税58.7亿元,增长54.32%;实现利润34.9亿元,增长87.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3.8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负2.89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57元,比上年下降1.76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0%。

2018年,河津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上缴税金1.29亿元,下降7.2%;实现营业利润7015万元,增长31.7%。

第三产业

房地产

2018年,河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住宅投资6.8亿元,下降14.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44亿元,增长71.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1.1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1.5%。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9.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1%。

批发零售业

2018年,河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3%。按规模统计,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0亿元,增长14.5%;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7.0亿元,增长6.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7.9亿元,增长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2亿元,增长9.4%。按行业统计,商品批发业25.4亿元,增长5.8%;商品零售业48.5亿元,增长10.5%;住宿餐饮业8.2亿元,增长3.2%。

2018年,河津市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6%,饮料类增长36.9%,烟酒类下降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9%,化妆品类下降4.7%,金银珠宝类下降3.4%,日用品类增长1.6%,书报杂志类增长5.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1%,煤炭及制品类增长90.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0%,五金、电料类增长43.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7.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1%。

金融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5.7亿元,比年初增长9.6%。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3亿元,比年初增长4.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0.9亿元,比年初增长8.3%。

邮电

2018年,河津市邮电业务收入27251万元,比上年降低0.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947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4304万元。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4044户,固定电话年末用户33066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69398户,手机上网用户362669户。[3]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7893千册;文化馆、图书馆坚持免费开放;戏曲下乡完成268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76场,寄宿制学校放映162场;为148个行政村配送图书13764册。

教育事业

2018年,河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088人,在校生1982人,毕业生868人。普通高中招生2535人,在校生8689人,毕业生3261人。普通初中招生4594人,在校生13979人,毕业生4797人。普通小学招生5116人,在校生27417人,毕业生4797人。特殊教育招生29人,在校生73人,毕业生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5103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4个。其中医院23个,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诊所110个,村卫生室15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85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15人,注册护士143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52个。

社会保障

2018年,河津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6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3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9%。 2018年,河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1元,同比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4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7元,同比增长8.8%。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15932人,同比增长0.2%,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数8763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20716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208人,同比增长11.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549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81972人,参加失业保险43500人,参加工伤保险63582人,参加生育保险45061人。201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266人,转移劳动力653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81097人。

交通运输

河津市区位优越,地处晋陕峡谷南端,209国道纵贯南北,108国道横穿东西,侯西铁路、侯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的“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公路通车里程923.1千米,其中,国道82.9千米,省道14.1千米,县道165.5千米,乡道185.8千米,专用公路44.1千米,村道430.6千米。全市公路密度155.7千米/百平方千米。公路客运量30.47万人,比上年下降12.4%;公路货运量3512万吨,比上年增长60.2%。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5289.8万人千米,与上年持平;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737520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36.6%。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81246辆(包括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以及其他汽车),比上年末下降0.2%。本年新注册汽车9680辆。年末轿车保有量69283辆。年末摩托车保有量1230辆。

风景名胜

薛仁贵故里

薛仁贵故里位于市城区东6千米处的修村,紧临侯西铁路、108国道。村东的土岗名曰白虎岗,岗上有薛仁贵及其妻柳氏居住过的土窑一孔,亦称寒窑,高宽均为1.7米,清末民初灶,炕犹存。窑侧有白袍洞一所,内塑薛仁贵及其妻坐像。“薛仁贵寒窑”与“诸葛亮茅庐”、“杜甫草堂”并称中华“三寒”历史文化。

高禖庙

高禖庙位于连伯村,供奉的高禖神,就是媒人鼻祖女娲。她把抟土造的人和用藤条泥浆撒出的人俩俩相合配对,使他们组成家庭,自行繁衍,因此被奉为“媒神”的始祖,名曰高禖。高禖庙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香亭、献殿、正殿、配殿,东西两侧有偏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亦叫山环和水带。进山门,经舞台,过香亭,有古朴石碑十三通。从元、明、清直至民国十七年,所有碑刻都是追溯重修,没有确切的祠庙始建年代记录。最早重修时间的记载是元代至元廿九年(1292年),重修碑已失,在山门石礅侧面由重修工匠刻下了“至元廿九年重修石匠郑守庆”的字样。

真武庙

真武庙又称“九龙庙”,因其原来有九个山峰并列而得名。九个山峰由西向东分别建有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玄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其他八座庙宇因种种原因塌毁,只有玄武庙幸存。但世人所称呼的九龙庙一直流传下来。

天险龙门

龙门也称禹门口,位于山西河津市西北12千米的黄河峡谷中。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已经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汹涌、壮观景象。龙门位于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传说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此门,化而为龙,故名此门为“龙门”。由于龙门是大禹治水所凿,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习称之为“禹门”。再因之地处秦晋重要交通渡口,又称之为“禹门口”。

著名人物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郤缺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这也是“冀”姓的来历)。 生年不详,卒年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时期(前636-前600年)。 郤缺之父郤芮在晋惠公时为大夫,因反对晋文公归国而被杀。晋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于冀野。 一次,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经冀野,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二人相敬如宾,很受感动。胥臣回去以后,对晋文公说,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为他父亲有罪就摒弃他,应该充分利用他的德才为晋国服务。由于胥臣的极力推荐,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晋与狄战于箕(今山西蒲县东北),郤缺擒获白狄的首领,使人们认识到他的军事才干。战后,襄公特别赏赐了胥臣举荐郤缺的功绩,同时任命郤缺为卿,参与国政。 此后,郤缺在晋国的地位日渐重要。晋灵公六年(前615年),任上军主将。晋灵公九年(前618年),兼帅上下两军伐蔡,使其订城下之盟。晋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军元帅,掌晋国大政。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城市荣誉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2022年5月,荣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