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法鼓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鼓山
图片来自随意窝

法鼓山(缩写DDM;或Fagushan),为中华民国大乘佛教团体,在台湾佛教四大山头里面评价优等。创办人为释圣严法师,他对人类与宗教有不可抹灭的影响力,也曾代表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发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庙是释东初老和尚创建的农禅寺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建造于1971年,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当时,东初老人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并每年皆举办冬令救济活动。

1977年,圣严法师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与农禅寺住持,除承继东初老人之志业之外,更将佛法简化为国人能够理解、接受与运用的观念及其修行法门,接著展开弘法利生的大菩萨行仪。随后由于农禅寺与中华佛学研究所信众与学生与日俱增,遂于1989年因缘购得今新北市金山区三界里的一块土地,圣严法师将之命名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为名之成立财团法人,从事社会教化,心灵辅导及关怀弱势等公益活动。

2006年,圣严法师方丈之位予果东法师。2018年,果东法师传位予果晖法师[1]

理念

众愿成就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说:“法鼓山没有大资金,但产生的影响力却深远广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法鼓山为社会带动良好风气,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这是我们的贡献。”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橥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此后,便循此主题而举办的各项弘化活动。

1992年提出‘心灵环保’之观念,并将该年订定为“心灵环保年”。

1994年提出“四环”观念,所谓的四环即是指: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主导,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地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

  • 心灵环保—心灵环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动的总纲,主要意义乃在于保持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
  • 礼仪环保—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
  • 生活环保—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就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
  • 自然环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体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极力保护自然免受污染与破坏。

因此,法鼓山近年来举办佛教化的联合奠祭、联合婚礼、联合祝寿等仪式,便是希望引导大众将四环观念落实于生活中。

1999年提出“心五四运动”,整合了历年来提出的重要观念与方法,作为廿一世纪人类的生活标竿。心五四运动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是法鼓山为实践四种环保而推出的观念与方法,它将佛法中深奥的名相与学理转化为一般人都能的观念与方法。

总计五大项,每一项内各有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称之为“心五四”。

  •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张。
  •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为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
  •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为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
  •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为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
  •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 感恩——使我们成长的因缘;
  2. 感谢——给我们试炼的机会;
  3. 感化——教化自己;
  4. 感动——用心体会生命,用行动影响他人。

因此,法鼓山则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出了一个共识:

  1. 从理念上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2. 在精神上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3. 在方针里—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4. 最后,落实的方法为—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1990年圣严法师写下“四众佛子共勉语”,期许能够为普世带来和平共修的力量。 其内容如下:

  1. 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
  2.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3.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4.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5.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6.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7. 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
  8.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9. 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10. 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历史

创办人

圣严法师承东初老和尚之遗志,于1977年东初老人圆寂后接掌佛教弘化事务。1989年,圣严法师购地创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2006年9月2日,果东法师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开山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典礼于1993年举行。其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其后随著建设的展开,法鼓山也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一地宫,于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于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此举则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终于在2001年正式落成启用,并将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陆续迁入,一步步地将构筑中的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举行大殿上梁安宝典礼,意寓著园区工程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命名

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镇山物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举行法鼓山钟楼的落成仪式。钟楼上立有“法华钟”,为法鼓山之镇山物。法华钟,其材料是用青铜铸造而成,重量为25吨、高4.5公尺、直径2.6公尺,最厚的地方为29.6公分,钟型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会社”铸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华钟”其特别之处,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