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山道里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山道里记

泰山道里记

史部地理类,清聂剑光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书,杏雨堂刊本,另有光绪年间重刊本。《泰山道里记》不分卷,全书一册,约四万余字,是一部“以路为纲,以山之脉络为文之脉络”,记叙泰山山脉、道路、名胜古迹、金石的著作。它记载了泰山主脉以及岱东、岱西诸山,兼述徂徕山,灵岩等十二支脉。记述翔实,考证严谨。编次为序文、图、正文、跋文。附图有五:泰岳、北宫(岱顶)、红门、岱庙、北宫(灵岩寺)。作者自序称:“为著此书,凡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

作者自序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2],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3],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4]、上元严东有侍读[5],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6],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7],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8],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9],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10],故古登封[11],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12],至天门[13],历尽环道,跻岱[14],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15]。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16],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17],后人多为之名耳[18]。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19],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是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

古文注释

[1]道里:道路、城市。此处犹言“地理”。[2]病:不满,责备。地志:记载和研究地理的书籍文章。[3]舛(chuǎn):彼此相违背,错谬。[4]钱辛楣:钱大昕,字晓征,一字辛楣,江苏嘉定人,后与姚鼐一同主讲紫阳、钟山等书院。学识渊博,精于校勘考订。曾官内阁侍读学士。[5]严东有:严长明,字东有,上元(今江苏江宁县)人。官侍读。[6]聂君:聂剑光。姚鼐《游灵岩记》:“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7]比:近来。岱宗:泰山。泰山古称岱山。[8]核:翔实正确。[9]《水经注》:北魏人郦道元的著名地理著作。

汶水:即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的原山,流经泰安,分右汶水、左汶水。[10]奉高:古县名。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禅泰山至此,置县以奉祀泰山。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齐时废。[11]登封:登泰山封禅。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12]环水:泰山有东、中、西三溪,中溪称环水,又名梳洗河。[13]天门:泰山有东西南三个天门。[14]跻(jī):登、升。[15]马第伯:东汉初人。著有《封禅仪记》。覆案:再作考证。

[16]霁(jì)本指雨止,引申为晴。千佛山:一称历山,在山东济南市南郊。山中岩壁多北魏及隋时石刻佛像。[17]历城:县名,为济南府治,今属济南市。[18]为之名:给它们起名。泰山山脉的一些山峰如灵岩、琨瑞等山因为不属泰安境域,过去地志没有把它们归于泰山。而聂君的著作为之补阙,与作者的看法相同。[19]臆度:凭主观揣度。臆,胸。 乾隆三十九年(1774)末,姚鼐辞官归里,路过泰安(今山东泰安市),游览了泰山,他著名的游记《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就是这时写的。同时也结识了泰安的聂君,为他的《泰山道里记》写序言。姚鼐主张义理、考证、文章的三统一,所以在一般的游记文学里很注意反映地理形势和历史沿革,何况是为地理专著作序呢。序中不仅见出对聂书的赞扬,也见出作者一贯的治学态度和水平。

四库提要

《泰山道里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聂鈫撰。鈫字剑光,泰安人。是编前有自序,称生长泰山下,少为府胥。性嗜山水,每攀幽跻险,探稽往躅。因读刘其旋《泰山纪略》、成城《泰山胜概》,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同名异地。岩谷深阻,题刻为苔藓所蔽者,间遗而未录。近乃架梯刮摩垢蚀而求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汇成一编。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曰《泰山道里记》。未有其从孙学文跋,称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石辩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摩勒岱巅,镵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溪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溪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并逐加考验,辩伪补阙。盖以土居之人,竭半生精力,以考一山之迹,自与传闻者异矣。[1]

参考文献

  1. 泰山千年玉泉旧貌换新颜,网易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