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泽泻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泽泻科(Alismataceae),是一种单子叶植物纲、沼生目多年生草本。泽泻科有根状茎,叶大多数基生,直立或浮水以至沉水,泽泻叶随生活习性有种种形态,对该科在系统学上的位置有不同意见。泽泻科主要产于北半球温带至热带地区,大洋洲、非洲亦有分布。中国南北均有分布。

简介

本科植物叶常有长柄,基部鞘状而开裂,有线状披针形至卵圆形常箭簇状叶片,主脉与叶缘平行聚合于叶顶端,横脉常密集而平行;水生的种类叶常有两种类型:出水叶,如箭形叶或戟形叶等,叶脉在边缘成网结;沉水叶,条形或带形,横隔很明显。[1]

重点特征

草本,生水中或沼泽地,花在花葶上轮状排列,外轮花被显然呈萼状,心皮离生,聚合瘦果。

形态特征

水生或沼生草本,具球茎。叶基生,叶柄基部鞘状。花常轮生于花葶上;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花被片6枚,外轮3枚绿色,萼片状,宿存,内轮3枚花瓣状;雄蕊多数至6枚;雌蕊多数至6枚,离生,子房上位。聚合瘦果。 花序总状、圆锥状或呈圆锥状聚伞花序,稀1-3花单生或散生。花两性、单性或杂性,辐射对称;花被片6枚,排成2轮,覆瓦状,外轮花被片宿存,内轮花被片易枯萎、凋落;雄蕊6枚或多数,花药2室,外向,纵裂,花丝分离,向下逐渐增宽,或上下等宽;心皮多数,轮生,或螺旋状排列,分离,花柱宿存,胚珠通常1枚,着生于子房基部。 瘦果两侧压扁,或为小坚果,多少胀圆。种子通常褐色、深紫色或紫色;胚马蹄形,无胚乳。

地理分布

本科含13个属、约90种,主要产于北半球温带至热带地区,大洋州、非洲亦有分布。在我国共有5个属、约19个种、1个亚种、1个变种、1个变型,野生或引种栽培,全国均有分布。主要有泽苔草属(Caldesia)、泽泻属(AILsma)、冠果草属(Lo-photocarpus)、毛莨泽泻属(Ra肌alisma)、慈姑属(SagiUaria)。主要生药有泽泻、建始泽泻、矮慈姑等。

品种分类

我国习见的有泽泻属(Alisma Linn.)、慈姑属(Sagittaria Linn.)、毛茛泽泻属(Ranalisma Stapf.)植物。 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宽叶泽苔草宽叶泽苔草(Caldesia granis Samuel)。是一种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它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从中国大陆灭绝,但又在湖南省的一个高山沼泽中被发现。本文首次报道了依据上述新发现地点的宽叶泽苔草材料进行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本种染色体数目为22,其染色体组型高度不对称。

结合前人对宽叶泽苔草一些近缘种的细胞学及古生物学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泽苔草属植物很可能是泽泻科中最进化的一个属。

长喙毛茛泽泻

学名:Ranalisma rostratum

别名:毛茛泽泻

科属:泽泻科毛茛泽泻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沼泽草本,具纤匐枝。叶基生,膜质,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略呈心形,具纤毛,柄细,长10~25厘米,基部鞘状。

花葶高10~20厘米,直立,有花1~3朵,顶生,苞片2,长约7毫米,萼片3,宽椭圆形,长约5毫米,花瓣3,与萼片等长,花托凸出成球形,花后伸长,雄蕊9,心皮多数,分离,花柱长喙状。

瘦果两侧压扁,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周围有薄翅,具长喙状宿存花柱。

慈姑

生于池塘或水渠中,南方多栽培。具异形叶性。膨大的球茎俗称“慈姑”。花单性,总状花序下部生雌花,上部生雄花,雄蕊、心皮均多数。球茎富含淀粉,供食用。又为滋养强壮和止血药,花和叶也入药。

慈姑

沼生小草本,是豫南地区稻田习见杂草。 矮慈姑,泽泻科慈姑属,一年生沼泽植物。叶基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3—8毫米,先端渐尖,略钝,基部1厘米鞘状,边缘膜质,全缘,无柄,纵脉3—5条,基出,平行,其间横脉多数,与纵脉正交几等粗。 花序柄长6—20厘米,直立,花序长4—5厘米,花2—3轮,每轮有花2—3朵。雌花通常1朵,居下轮,无柄;雄花2—5,具长1—2.5厘米的细梗;苞片长椭圆形,钝;萼片倒卵形,花瓣白色,比萼片稍长;雄蕊通常12,花丝宽、短,花药长圆形;心皮多数;集成球形。

瘦果宽倒卵形,长3毫米,宽4—5毫米,扁平,两侧具薄翅,顶端圆形,有鸡冠状锯齿。花期7—10月。

产云南腾冲,生于水田中;四川(屏山)、贵州、广西、广东、台湾、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河南、陕西也有,分布于朝鲜、日本。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利尿;治疮毒、湿疹、喉炎。

泽泻

多年生沼生草本,花两性,雄蕊常6个,心皮多数。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球茎入药,含淀粉、蛋白质和挥发油,有清热、利尿、渗湿之效,可治肠炎、泻痢等疾病。

多图

分类地位

对该科在系统学上的位置有不同意见,有不少人认为该科为单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科之一。但从维管束解剖学上看,导管上具有单孔或多孔,已具有相当的进化特征。

泽泻科隶属泽泻目,泽泻目常被认为是单子叶植物纲的最古老的类群。可是,从演化的位置来说,它们决不会是在单子叶植物纲进化的干线上,因为,原始的单子叶植物,应该有双核花粉和具胚乳的种子(而泽泻科没有)。

在克郎奎斯特的系统中,泽泻目被看作是一个靠近基部的旁支。一个保留着若干原始特征的残遗类群。在木兰亚纲内,古老的睡莲目与泽泻亚纲有着紧密的关系。

价值

泽泻俗名水药菜。野生及栽培。地下块茎近圆球形,长4~7厘米,直径3~5厘米,块茎中含有泽泻醇A、泽泻醇B等5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挥发油、有机酸、1种植物甾醇、1种植物甾醇苷、树脂、蛋白质及大量淀粉,功用利水泄热。叶亦可治乳汁不通。

慈姑多年生水生草本,常栽培,有匍枝,枝端膨大的球茎供食用,也入药,功用益肺化痰,清热解毒。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

  1. 《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2. 《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3. 《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
  4.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5. 《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6. 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7. 《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