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泾渭分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泾渭分明
jīng wèi fēn míng

近义词一清二楚黑白分明

反义词不分皂白泾渭不分黑白不分

出 处 :《诗经

体 裁成语

属 于 :中性词

泾渭分明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jīng wèi fēn míng。源自自然景观。渭河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原文

《诗·邶风·谷风》云:“泾以渭浊。”[1]

孔颖达就此条作出注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

典故

古人普遍以为渭水清澈、泾水混浊,这种认识的依据是来自《诗经》的原始记录和孔颖达的注疏。《诗·邶风·谷风》云:“泾以渭浊。”孔颖达就此条作出注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孔颖达的权威性注疏普遍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实际情况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高陵境内合流时,清浊分得很清楚。对“渭清泾浊”的说法也有人产生过怀疑,如宋代诗人苏轼有“兖兖河渭浊”的提法,元代诗人曹伯启有“泾清渭浊源何异”的疑虑,但给泾水一个正身,还其历史清白已经到了清代乾隆晚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批阅苏轼、曹伯启诗句时,认为孔颖达注疏没有依据,遂下诏组织有关官员视察泾河、渭河源头,搞清何清何浊。当年的农历三月,视察成员一行到达位于今宁夏境内的泾河源头。时任宁夏府中卫县知县、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胡纪谟有幸作为视察人员,参加了对泾河的全程视察和考察,并作了《泾水真源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有关泾河的宝贵历史资料。

在《泾水真源记》中,胡纪谟除了对泾河源头笄头山(又名鸡头山)、石龙潭头潭、二潭、三潭,以及流向、流程,与渭河汇流作了详尽记述,还重点对前人普遍认为“渭清泾浊”作了纠正。作者称“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又言“惟由平凉至泾州,泾汭合流处(泾河弯曲处)百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胡纪谟在此肯定地称“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否定了《谷风》所谓“泾以渭浊”的说法;遗憾“笺释家”不加调查研究,导致“咸谓泾浊渭清,承讹不易”,使泾水蒙受不白多少年。他更感叹“泾水有灵,不甘久匿其面目”,还了“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的真实面目。

视频

航拍中国:泾渭分明一词就来自于泾河渭河的交汇

参考资料

  1. 泾渭分明,好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