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务运动」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 行 4: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 师夷制夷]] ”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File:冯桂芬.png|250px|缩略图|右|冯桂芬[http://image.so.com/i?q=%E6%B4%8B%E5%8A%A1%E8%BF%90%E5%8A%A8%E5%86%AF%E6%A1%82%E8%8A%AC%E7%9A%84%E7%85%A7%E7%89%87&src=srp#/liteflow/list?imgkey=t018ac6878ccd901e82.png&prevsn=-1&currsn=0厡图链接]]]
 
[[File:冯桂芬.png|250px|缩略图|右|冯桂芬[http://image.so.com/i?q=%E6%B4%8B%E5%8A%A1%E8%BF%90%E5%8A%A8%E5%86%AF%E6%A1%82%E8%8A%AC%E7%9A%84%E7%85%A7%E7%89%87&src=srp#/liteflow/list?imgkey=t018ac6878ccd901e82.png&prevsn=-1&currsn=0厡图链接]]]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 洋务派]] 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於 2019年3月3日 (日) 11:37 的修訂

洋務運動[2]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指導思想

馮桂芬[3]

洋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他以「本」「輔」的主從關係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對於一個政權,對於統治者來說,本來都是「用」,沈壽康在此以「體」「用」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是「為華人計」。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由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口號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的情況下,這個口號是一面愛國的旗幟。因此,它在中國的大地上,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不斷熱舉起這面旗幟,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1]

參考來源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