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流冰是中国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冰花或冰块随着风、浪、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从大的分类来看流冰可以分为河流冰和海流冰。

在河流封冻以前的流冰,冰块系由冰淞、棉冰、脱岸的冰块及冰花相互冻结而成,一般河流。流冰前先流冰花,后转为流冰块。

春季流冰

在河流解冻时流动的冰块(大块的又称冰排)。冰块系由破碎的封冻冰层和脱岸的破碎岸冰组成。开河后的流冰,量多而势猛,流到排冰不畅的河段易形成冰坝,造成灾害。在中国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中,这种现象尤为常见。流冰期间可使航运中断,沿河建筑物遭到破坏,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海流冰

海流冰亦称“浮冰”。海冰按运动状态分 成固定冰和流(浮)冰两大类中之一类。广义的即除固定冰外,不考虑其形成特征、冰龄、分布如何,一切海域海冰的统称。系随风、浪、流在海面自由漂泊的冰块。海上流冰(浮冰)和冰山的漂流,主要取决于风和流的共同作用。一般在弱潮流海区,由风引起的冰块漂流速度约为风速的1/50。在北半球其漂流方向偏于风向右方30°~40°,在南半球则偏于风向的左方。但在强潮流海域,冰块的漂流方向,因受风力和潮流的共同作用,则更为复杂难测。流冰的特性就其密集度、形状、冰龄、冰厚以及流冰的分布论述。流冰的运动过程,包括离散、集聚和剪切。流冰的变形,包括碎裂、堆积、造脊、重叠和风化等。渤海和黄海北部冬季有流冰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