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流行性乙型脑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流行性乙型脑炎英语:Japanese encephalitis,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译为日本脑炎),中国大陆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该病最初于1871年在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被发现,病原体最早于1935年被日本学者分离,因此命名。

发病机制

携带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叮咬易感者后,病毒随蚊虫唾液进入人体,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繁殖,随后形成病毒血症,之后的转归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以及人体免疫系统,以免疫功能为主要影响因素:

免疫力强者迅速消除病毒血症,病毒无机会通过血脑屏障,形成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弱,或者因高血压、脑寄生虫病等原因削弱血脑屏障,病毒容易侵入,形成显性感染。由于病毒经血流播散,若侵入血脑屏障则将引起广泛脑实质炎症。

并发症

发生率在10%左右,常见为肺炎,多因昏迷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因呼吸衰竭应用机械通气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次为不张、败血症、泌尿系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重型患者尚需警惕应激性溃疡并出血[1]

鉴别诊断

其它病毒性脑炎:仅凭临床症状、体征较难鉴别,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部分病毒性脑炎有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如有条件应尽量完善病原学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以脑膜炎表现为主,脑炎表现不突出,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得病原菌。流行性脑膜炎为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大多伴发皮下出血、粘膜下出血。早期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改变可酷似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予注意[2]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病程长,脑膜刺激征明显,脑实质病变较轻,常合并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显著降低,脑脊液薄膜涂片或培养常可得到结核枝杆菌。胸片、眼底检查常可发现结核灶。

中毒性菌痢:亦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好发,且首发症状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故极易与乙脑混淆。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循环衰竭出现较早(因感染性休克),可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查大便常规,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得痢疾志贺菌,借此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易与乙脑初期混淆。在乙脑流行季节遇到急性起病、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而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征象者,应警惕乙脑。

视频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关视频

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远)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临床表现以及典型例题

参考文献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 ,太平洋亲子网
  2. 化脓性脑膜炎的基本知识 ,好大夫在线,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