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浊流》是中国自然地理常识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当海底存在坡度时,沉积物受上覆水体压力突然运动而形成的一种重力流,称为浊流,又称悬移流或密度流。

地震时海底沉积物沿大陆坡或海底峡谷向下滑动,使沉积物突然穿入水体中,或洪水时富含泥沙的河水注入受水体中(湖、海、洋),均能造成浊流。混入大量泥沙的水体密度高于周围水体,只要有坡度即向下滑动,直到坡度十分平坦时发生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数学计算、实验模拟及野外观察均证明,浊流作用的速度可达80km/h,并能在数百公里范围内进行。位于大陆坡上的深海峡谷及深海扇等均系浊流作用所致。

由浊流作用形成的沉积常具有下粗上细的递变层,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主要为砂和粉砂,并有各种岩屑和浅水生物、植物碎屑。理想化的浊流沉积层序称为“鲍马层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