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濁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濁音

來自 知乎網 的圖片

濁音 將發音時聲帶振動的音稱為濁音,聲帶不振動的音稱為清音。輔音有清有濁,而多數語言中的元音均為濁音,鼻音邊音半元音也是濁音。[1]

世界上英、美、法、德、日、俄等國均有大量濁音,如[b]、[d]、[g]、[z]等。

古漢語亦清濁對立。全濁聲母包括並母[b]、奉母[v](宋及以後)、定母[d]、澄母[ɖ]、從母[dz]、邪母[z]、俟母[ʒ]、崇母[dʐ]、常母[dʑ]、船母[ʑ]、群母[g]、匣母[ɣ/ɦ]十三母。全清聲母包括幫母[p]、非母[f](宋及以後)、端母[t]、知母[ʈ]、精母[ts]、心母[s]、莊母[tʂ]、生母[ʂ]、章母[tɕ]、書母[ɕ]、見母[k]、影母[ʔ]、曉母[x]十三母。

但今漢語僅有吳語、老湘語、部分閩北語(與吳語交界處)、極少數贛語(吳湘"濁音走廊"地區)、湖南湘西境內的一些西南官話等方言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全濁聲母。普通話以及大多數漢語方言沒有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普通話中p[pʰ]和b[p]均為清音,其分別在於送氣與不送氣,是兩個音位。由於普通話中b[p]、d[t]、g[k]實為清音卻標作濁音字母,使得中國大部分學習有濁音和不送氣清音的外語(如法語、日語等)時時常把不送氣清音跟濁音混淆,因為在普通話中的b[p]、b[b]等都是一個音,就是不送氣輔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濁音

外文名稱 sonant

別名 有聲

另類 鼻音、邊音、半元音

大量濁音 英、美、法、德、日

響音聲 次濁聲母或者清濁聲母

全濁聲母 中古漢語的濁塞音、濁塞擦音

分辨

在說"啊--"aa---/a/的時候,用手觸摸喉部,可感覺聲帶振動,因此這個元音/a/是濁音。而在說漢語官話的"巴巴巴……"bababa.../papapa/時,在字間停頓閉口時會發現既沒有聲音發出,手也感覺不到聲帶振動,因此這個/p/是清音。而在說"媽媽媽……"mamama.../mamama/時,在閉嘴發/m/音的時候也可以感到聲帶在振動,所以這個/m/(鼻音)是次濁。

現代漢語(除吳語、老湘語)沒有濁音,是指沒有全濁輔音(如英文中的/b/、/d/、/g/、/v/、/z/等)和部分次濁音(微母、娘母、疑母、日母),普通話僅有部分次濁音(如m、n、l)。普通話拼音的b[p]、d[t]、g[k]等是清輔音,按照國際語言學規範,普通話的b實際是/p/,而普通話中的p實際為/pʰ/。

由於普通話中b、d、g實質為清音卻標作濁音字母,使得中國很大部分學習有濁音和不送氣清音的外語(例如法語、日語等)時時常把不送氣清音跟濁音混淆(例如日語的か與が,か為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が為濁音;法語ka中的/k/為不送氣清音,ga中的/g/為濁音)。

但是在歐洲語言中日耳曼語族的一些語言比較特別。比如英語pin的p/pʰ/是送氣清輔音,spin的p/p/是不送氣清輔音,如果使用軟件將spin音頻的s截去,英語母語使用者聽到的是(s)bin(如果給法語、日語母語使用者聽,那麼他聽到的仍然是(s)pin)。也就是說英語實際上是和漢語普通話一樣的,送氣對立的語言。但是英語由於歷史原因沿用了拉丁語族的語法將這種算成同一個音位與濁輔音bin中的b對立,造成了很多人(包括一部分母語使用者)誤以為英語是清濁對立的語言。

漢語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中,三十六字母分為四類:全清、次清、全濁、次濁。以一般的三十六字母為例,全清包括幫、非、端、知、精、心、照、審、見、影、曉十一母,次清包括滂、敷、透、澈、清、穿、溪七母,全濁包括並、奉、定、澄、從、邪、床、禪、群、匣十母,次濁包括明、微、泥、娘、疑、喻、來、日八母。按照學術界的擬音,則全清包括所有的清不送氣塞音、清不送氣塞擦音和清擦音,次清包括所有的清送氣塞音和清送氣塞擦音,全濁包括所有的濁阻礙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濁包括所有的響音(鼻音、邊通音和通音)。

全濁聲母指中古漢語的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母,響音聲母稱次濁聲母或者清濁聲母。 在韻圖裡,全濁聲母包括並母、奉母、定母、澄母、從母、邪母、床母、禪母、群母和匣母,參見守溫三十六字母。

現狀

在現代漢語的多數方言(除吳語、老湘語)中都缺乏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即中古全濁音。

吳語和老湘語的塞音和塞擦音仍保留全清、次清、全濁三分的特徵。

漢語的聲母清化過程通常也伴隨聲調的分化,以保持原先的區別,通常清聲母字變成陰調而濁聲母字變成陽調(不一定發生在所有聲調,如普通話只有平聲區分陰陽,普通話陰平和陽平並不按清濁(聲帶是否振動)區分,而以聲調區分)。

江永說"清濁本於陰陽",濁音在漢語中(除吳語和老湘語)消失後,漢語(除吳語和老湘語)的語音體系就發生了陰陽失衡。底氣一味的"虛化",變成了響亮的官腔語言。 比如喜歡大聲說話這種習慣大概是濁音清化的時候形成的,因為聲帶要震動的濁音字是難以發出高聲調的,聲母清濁不辨後,便只有靠聲調來區別,於是聲調起伏就被放大。沉蓄內斂的濁音清化後,說話變得容易,"扯着嗓門"的情況便出現了。

當年"讀音統一會"的議長吳稚暉為建議漢語國音中恢復濁音開玩笑說:"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我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