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浴血台湾岛(赵腊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浴血台湾岛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浴血台湾岛》中国当代作家赵腊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浴血台湾岛

——清末湘军赴台抗击法国侵略者追记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

——摘自清末民初湖南才子杨度《湖南少年歌》

在我国台湾岛的中北部,有一个叫苗栗县的地方,其北边和东北边与新竹市、新竹县为邻,南边和东南边隔着大安溪、雪山山脉与台中市接壤,西滨台湾海峡。苗栗县昔称“猫里”,公元10世纪之前,平埔人、道卡斯人移居此地。17世纪中期,汉族移民开始迁来定居开垦。特别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广东、福建一带大量客家人移民至此,与原居民和平共处,彼此融合。

到台湾,体验苗栗风土成为饶富意趣的一环。峻丽的名峰险岳;泾渭分明的“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以及深僻山林的原住民风情;朴实的田园物产;默默耕耘的传统工艺,是苗县最耐人寻味的文旅资产。比如,雪山山脉棱脉连绵的“圣棱线”,是无数登山客梦想攀登的秘境,而马那邦山则是赏枫、观云海的名山。中部山区丘陵带,南庄以神秘的赛夏人矮灵祭、鳟鱼美宴、少数民族手工艺驰名,狮头山聚集着众多佛、道寺庙,明德水库的湖光山色、公馆的福菜与陶艺,再加上泰安温泉、大湖与卓兰的观光果园,连结成亮丽的风景线,而三义木雕艺术更是不可错过的人文巡礼。海滨地带,崎顶海水浴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园区是夏日弄潮的好去处。此外,香格里拉乐园、西湖度假村则分居县境北南,为苗栗之旅平添了更多的欢乐气息。

岁月流转,往事千年。两岸的中国人至今没有忘记:在苗栗卓兰镇,有一座台湾唯一的专门祭拜因中法战争来台作战身亡客死他乡的数千阵亡湘军英灵的昭忠庙。

昭忠庙当地人称之为“军民庙”,规模不大,庙宇前有副对联:“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庙里供奉的主神,则是一位益阳籍的湘军将领—皇清武显将军刘少斌。那么,一位清代的湘军将领为什么会成为台湾省苗栗县卓兰镇一座昭忠庙一尊保国佑民的神祇呢?

01

宋楚瑜会见梅克保

2010年8月3日,时任亲民党主席的宋楚瑜先生会见了抵台访问的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的梅克保。据报道,这位自称“湖南骡子”的“泛蓝大佬”在会见一开头就说:我为自己是一个湖南人而骄傲,我也是一个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在台湾长大,爱台湾的台湾人,同时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宋楚瑜,湖南湘潭人,生于1942年3月16日,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1964年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曾台湾省原省长,亲民党党主席。曾于2005年5月、2009年3月、2014年5月三次访问大陆。

见到梅克保等一行来自湖南的老乡,宋楚瑜先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他回忆起了历史。他说,在1885年中法战争时,当时法国想要侵占台湾,(清政府)从大陆派了两支部队来防守台湾,一支是淮军,由刘铭传带领,防守基隆,一支是左宗棠派来的湘军,防守中部。湘军战死在苗栗的人数高达5000多……宋楚瑜先生说,他是在担任台湾省长到各地访问时才知道这段感人的故事的,湘军英灵就葬在苗栗卓兰。

“两岸之间血浓于水,两岸有民族的感情,彼此之间更应该相亲相爱。”这位曾当过台湾省长的湖南人动情地说:“湖南人爱台湾不是用嘴巴讲的,他们在历史上是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的感情的。”

8月4日中午,梅克保率70人的访问团专程前往台湾中部苗栗县卓兰镇昭忠庙,祭拜来台作战身亡客死他乡的数千阵亡湘军英灵,并致赠5万元人民币,给庙方修筑扩建庙宇。

那么,宋楚瑜先生所指的“湖南人在历史上是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的感情的”有着怎样的深意呢?笔者猜想,宋楚瑜先生所指的“湖南人在历史上是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的感情的”,其深意还不仅仅指在中法战争中湖南人奋不顾身抗击法军的事迹,其中可能更包含着在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湘军和台湾抗日义士及老百姓一起浴血奋战、并肩抗击日军的壮举。更是意指,为保卫台湾这片本来就是属于中国人的固有领土,两岸的中国人一定豁得出去,不惜牺牲生命。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这段催人泪下的历史——

02

“中法战争”,是指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从1883年12月至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战场主要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即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5年6月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为止,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

话说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8月,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拥有4000人的舰队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阮朝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命运,越南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他们抵抗法国的侵略。而法国则准备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至1883年12月11日,法国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准备,向驻扎越南山西(山西市,今河内直辖市)的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蓄意挑起中法战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清军败退。

面对法国的侵略和挑衅,清政府举棋不定,采取的措施也充满矛盾。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命令清军不得主动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一面又企盼通过谈判或第三者的调停与法国达成妥协。

《中法简明条约》

法国看准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决定趁新胜之机和清朝谈判,迫使清政府屈服。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5月11日,在德国人德璀琳的斡旋之下,清廷派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

然而,清政府对法国的妥协退让,并未换来它所企求的“和局”。1884年6月6日,法国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否定了清朝对越南的宗主权,以确定法兰西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未等到清军从北圻撤走,法军便迫不及待地进兵谅山附近挑起观音桥事件。法军悍然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反击。与是,法国又以“北黎冲突”作为扩大战争的借口,一方面要求清政府火速撤退驻越军队,并赔偿军费2.5亿法郎(约合白银3800万两),另一方面威胁清政府,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

清政府明知这是无理勒索,却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到上海与法国代表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争端。但就在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时候,法国撕毁《中法简明条约》,将它在中国沿海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开进福州马尾军港,一方面胁迫清政府接受法国的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1884年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法战争全面爆发。

电视剧《台湾巡抚刘铭传》剧照

清廷军队在福建巡抚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清廷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清廷勒索﹐要求赔款8000万法郎﹐10年付清。这次,清政府没有接受。

1884年8月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清廷船舰猛烈攻击﹐清廷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11艘战舰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800人,马尾造船厂全部倾覆,大清海军的摇篮毁于一旦。法军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当时刘铭传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加派兵马援台。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命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

此时,清朝任命重臣、湖南湘阴人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抗法。他甄选能将,整治军队,添船购炮,重修或加强江防各处炮台,还亲自检阅驻江苏的湘淮水陆各军,召集防江防海各路部队的将领研讨守卫领土的方案。应闽浙总督何璟的请求,他调旧部5000人从征,并从两江防区抽调湘淮军派往台湾,加强防御。

孙开华(1840-1893),字赓堂,湖南张家界慈利人。清末台湾守军将领,抗法英雄。

正是此时,一大批湘军将领奉令率部渡海增援台湾:如四川布政使、湖南龙阳人易佩绅,浙江海门镇总兵、湖南清泉人孙昌凯,浙江提督、湖南祁阳人欧阳利见。此前,福建漳州镇总兵、湖南慈利人孙开华,福山镇总兵、湖南邵阳人杨金龙就已分别率部开到台湾,驻防淡水、台中、嘉义和彰化等地。不久,清庭命湖南湘乡人杨昌浚改任闽浙总督,帮办福建军务。但杨昌浚还没到达军营,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便已逃遁。杨昌浚在任期间,为台湾军民抗法筹兵筹款,不辞辛劳。

1884年10月1日,孤拔率领法军在10余艘军舰、100余门大炮的猛烈炮火掩护下,再次进攻基隆。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刘铭传在得知大批法军即将猛攻淡水,守军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淡水。占领基隆后,侵略者组织8艘炮艇、2000多名法军于10月8日对淡水发起进攻并强行登陆。法军登陆后,驻守淡水的湘军大将孙开华带领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湘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抄法军。

杨金龙(1844-1906),字镜岩,湖南邵阳人,任江南提督。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侵略者,孙开华将部队化整为零,潜伏壕沟,俟敌陆战队近前,然后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关键时刻,孙开华树起大将旗帜,命人擂鼓,带头冲锋陷阵,手刃敌酋,法军惊慌逃散,败下阵去。在追击法军途中,湖南慈利人胡峻德忽被炮弹击中,脑袋迸裂,手臂炸断,但临死前他手里还揪着两个敌人的头颅。将士们见主将如此奋勇,更加拼死杀敌,结果法军溃不成军,登陆士兵无一生还。从此,孤拔不敢再犯淡水,只好下令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无限期的海上封锁。

法军封锁台湾后,内陆与台湾文电不通,援台交通中断,岛上军需民用紧张。此时,正在福州前线部署战事的左宗棠,密电刘铭传在台湾招募兵勇一万人,以资防备。同时,左宗棠上书请奏,希望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前去解围,但李鸿章以朝鲜政变为由按兵不动。无奈之中,左宗棠只得派湘军名将、湖南湘乡人王錱的儿子王诗正率领五营湘军乘坐渔船东渡增援台湾。王诗正从厦门渡海,在台湾中部登陆。

左宗棠又急电旗下将领湖北提督、湖南吉首人杨岳斌、湖南益阳人刘少斌二人率湘军渡海入台抵抗外侮。杨、刘二人在湖南本土招募兵勇12营,由湖南巡抚庞际云先后募集86000余银两,并率部于1884年12月9日,从长沙拔队启程。

清末湖南籍名将左宗棠

1885年初﹐左宗棠又和曾国荃联合上奏,建议由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各抽兵轮五艘,在上海集结,并通知杨岳斌、刘少斌率所部湘军十二营从武昌乘江轮而下,然后乘兵轮先抵厦门,准备与法国海军大战,但李鸿章仍然没有答应。在没有轮船运输、没有海军护送的条件下,左宗棠只好改派湘军将领吴安康率领几艘南洋兵轮南下前去接应杨岳斌。兵轮开到浙江石浦洋面时,却遭到9艘法国军舰截击,被击沉2艘,其余3艘驶入港内。杨岳斌、刘少斌统率的十二营湘军,从汉口乘船到达上海后,至1月29日到达福州。由于没有兵轮运兵,只得改用商船前往福建,然后分批渡过海峡。

当时,许多淮军将领对李鸿章这种行为非常不满,尤其是曾经跟随左宗棠征西的淮军将领,纷纷向左宗棠请战,要为国杀敌。记名提督聂士成便是其中一个,他主动率领850多名淮军从山海关登船启程,直奔台湾。在左宗棠的精心部署下,各路援军纷纷到达福建,相继渡过海峡,台湾地区大军云集,士气大振。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攻打基隆。从1884年11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法军已由八斗登陆,试图攻据月眉山,切断守军与台南联系。此时,王诗正率5营5000兵力从台中赶往台南。台南为台湾南部重镇,原有淮军21营驻守,已驰援台北、台中5营,仅留台南14营,分防府县各城,海防仅有义营数营,枪械低劣。3月初,王诗正带领湘军进屯五堵时,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月3日,法军派出精锐1300余名猛扑月眉山,5日又出动2000名直攻戏台山。王诗正令刘见荣、易玉林分统数营自左右抄袭,争夺月眉山。法海军陆战队增兵设防大横峰,湘军乘锐进攻。法军炮火炽热,湘军分统胡少亭、罗国程奋勇先登,中炮牺牲。王诗正督后队奋进,刘、易两营从左右夺敌要隘,法军伤亡数百,凭垒困守。法舰又运到陆战队,自暖蝮街绕到湘军背后,义军怯战先退,退守五堵。杨岳斌至台南督师,王诗正指挥湘军重创法军。而湖南人陈鸣志到台湾招募的楚军和当地人组成一个营,也参加了月眉山血战。但最终月眉山失守,守军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

杨岳斌(1822年-1890年),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晚清名将,湘军水师统帅。

在北边,法军用了不少气力多次进攻,而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 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

1885年4月4日,清廷派出英籍代表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之后,清廷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但要求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

1885年5月,左宗棠闻讯清政府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后,气得口吐鲜血,逝于福州。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至此,中法战争结束。

本来,中法战争可以说是晚清唯一一次战胜入侵者的战争,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军事上的胜利并未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最后,清政府被迫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03

需要说明的是,湘军将士入台后,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统一率领指挥下,与台湾军民一道奋勇作战,多次击退法国侵略军。1885年4月中法战争终于结束后,当年6月,又逢台湾卓兰境内发生叛乱,清政府为继续维护和宣誓台湾主权统治,将这部分湘军安排在台湾山区苗卓兰境内,承担驻卫安抚的任务,当地民众称其为“湖南营”。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884年渡台,直至1887年撤兵,前后共有13000余员湘军将领在台浴血奋战两年零六个月,战死、病死5000余人,大多埋葬在苗栗县卓兰镇“湖南营”附近的山坡上。当年,湘军在班师回朝前夕,在苗栗县卓兰的归安桥立碑纪念,并将桥名取为“归安”,以示招魂之意。

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久,中日甲午战争便全面爆发,台湾被日本占据。二战期间,台湾粮食缺乏,日本人要求当地师生去该墓地种植红薯,便有湘军将领的尸骨陆续被挖出,因在战争年代,无人重视,此事最终也不了了之,湘军英灵被抛之荒野,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台湾苗栗县卓兰镇挖掘出来的湘军英烈墓碑,现安奉于军民庙后,其中正中间最大的墓碑为益阳籍皇清武显将军刘少斌。

时间到了1957年,随着卓兰镇的开发,卓兰高中需要开辟运动场,施工人员不时常在掘土中挖到尸骨、兵器及墓碑,此事在当地传开,引起人们猜疑。后来有卓兰镇的热心人士收集湘军将士遗骸及墓碑,并在卓兰“湖南营”所在地附近修建了一座“军民庙”,以告慰将士亡灵。据挖掘出的42块墓碑碑文显示,其中35位为湖南人,官阶最高者即为湖南益阳籍“皇清武显将军”(正三品武阶官)刘少斌,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三年三月(1887年3月)。

“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终于,以刘少斌为主神的“军民庙”在苗栗县卓兰镇成为保国佑民的神袛,刘少斌被卓兰当地民众尊称为“武显将军”。据说,其时每年端午节或农历7月29日,当地必举行祭拜仪式,奉以香火,贡以牺牲,以慰湘军在天之灵。

以刘少斌为主神的“军民庙”在苗栗县卓兰镇成为保国佑民的神袛,其被卓兰当地民众尊称为“武显将军”。

回想当年,多少两岸的先辈为了国家统一而不懈奋斗,那“头可断,血可流”的精神、那“求统一,驱蛮夷”的毅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在外部势力的怂恿与支持下,一小撮“台独”分子数典忘祖,背叛中华民族,狂妄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处心积虑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联系,其“台独”谬论荒腔走板。而以湘军为代表的清军与台湾当地义军、百姓携手并肩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壮举,以及当地百姓专门因中法战争来台作战身亡客死他乡的数千阵亡湘军英灵建造昭忠庙的感人事迹,已经并将继续雄辩地证明,任何“去中国化”的行径,都改变不了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割裂不断两岸历史连结和两岸同胞血脉联系,更不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1]

作者简介

赵腊平,作家、学者、高级记者,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参考资料